东北网1月11日讯 当前我省风景区医疗应急救助系统建设十分薄弱,很多景区无法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这种情况在旅游特色突出的林区和中俄边境地区极为明显。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尹梅《关于加强我省风景区医疗应急救助系统建设的建议》中提出,风景区医疗应急救助能力差,有关部门应尽早建立应急医疗服务体系,为我省旅游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委员提案:风景区医疗应急救助“滞缓”
省政协委员尹梅提案中称,风景区医疗应急救助“滞缓”,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医疗水平低。当前我省风景区医疗应急救助系统建设十分薄弱,由于基础设施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缺少高水平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很多景区无法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二是应急能力差。受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我省风景区医疗救助的应急能力比较差。
以我省东北部地区为例,从适宜发展边贸旅游的乌苏里江沿岸城镇抚远到达条件较为先进的医疗机构所在地佳木斯距离超过450公里,患者紧急救治的在途时间接近5个小时,如果在同江或者建三江建立一个二级救助机构,则可以将距离缩短一倍。
提案背景:应对重大医疗救助活动
省政协委员尹梅认为,我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景区位置比较偏远,加之以冰雪旅游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项目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因此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或突发事件,对我省旅游景区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根据相关规定标准要求,4A级景区即要求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并配备医务人员。我省将申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届时将是对我省景区医疗救助系统的重大考验。
解决措施:完善体系对抗景区突发事件
尹梅提出,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我省完全可以建成以省、地、景区三级医疗服务系统,以药品供应系统为保障,以信息化远程会诊系统为纽带,形成我省风景区医疗服务点、线、面相结合的基本格局。风景区内现有的医务室将成为一个“立足景区,服务周边,能够完成一般的急诊救治工作,具有控制小规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她建议,建立全省范围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培养力度,通过每年不定期组织的系统训练班与专题短训班等形式,切实提高景区专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