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12日讯 先进的文化体育事业,是龙江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文体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当下,城市的人们不断在被爆炸的信息与文化的盛宴尽情包围,而广大农村居民却常常坚守“劳动成果”,少有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何及时有效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文化命题成为此次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集中探讨的重点课题。
乡镇文化站还需“强筋壮骨”
“作为农业大省,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用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省人大代表、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应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方面下功夫。
省人大代表、佳木斯市第五中学校长孙建民建议,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幼、残文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户,并管好用好文化设施,保证文化设施用于公共文化活动,维护它的公益性质。
省政协委员、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李春盛告诉记者,我省早于全国两年开始建设乡镇文化站,目前已建成870多个,占全省的96%还多,剩下的30多个将于今年全面建设完成。文化站将免费对群众开放,杜绝营利行为。财政部从2008年开始设置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针对我省这样的中部地区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给予每站每年5万元设备购置经费补助,剩下的一半经费由地方政府配齐。“现在国家的部分已经落实,但好多地方需要咱自己配的钱却迟迟拿不上来。”李春盛无奈地说。
“要花最少的钱,实现最大的效应。”省政协委员、东宁县副县长张富广说,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藏量少、图书陈旧、不实用、群众看书难问题,应效仿广东省实施“流动图书馆”模式。即以“大物流”概念启动图书馆协作网络,省财政每年单列下拨专项购书经费及配套资金,由省图书馆牵头,购置一定数量适合基层群众阅读的图书,分别流向加盟的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交换一次,最终回流到省图书馆。同样道理,以县(市)、区图书馆为中心,就能辐射到乡镇村屯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服务点的建立,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城市、乡村的每一角落,让更多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文化下乡莫成过眼“烟云”
提及目前我省基层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省人大代表、省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感慨地说:“现在很多农民更希望能从电视上获取包括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等涉农信息,学到实用的技术。”
马守义认为,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等活动对农民来说大多像过眼“烟云”,长此以往,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会逐渐降低。马守义建议,要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编排、整理创造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
“目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较为单一,农民参与不够积极,文化所反映的内容有的与农村生活离得很远,有的较为低俗。”对此,张富广建议效仿浙江省实施“文化大篷车”,浙江舞台设计院与中汽商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研制了多功能流动舞台表演车,车上灯光、音响、舞美道具等一应俱全,走街串巷十分方便。“文化大篷车”这种引入现代配送理念而创建的文艺服务样式带给基层群众的并不仅仅是文化演出那么简单,它在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搭建了很好的文化桥梁。比如可以把文艺演出与政策宣传相结合,将科普、教育、卫生等题材的趣味问答融入演出,让那些偏远地区群众也能看到精彩的演出,极大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能人尚需拓宽视野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谈到这一点,省人大代表、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徐梅介绍说,目前我省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知识结构偏低,创新能力有限,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同时,文化队伍不稳定,文化活动难开展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徐梅建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必须建设一支学习型队伍。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干部学习、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确立学习目标,把提高文化干部素质与提高工作质量结合起来,鼓励工作上的竞争,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建立学习制度,形成督促、激励机制,形成求学上进的风气,使其成为一支学习型、知识化、高素质的队伍。
就此问题,省政协委员、省曲艺团团长宗成滨说:“从2007年开展送欢乐到基层活动以来,我们一共走了400多个乡镇,很多乡镇文化站都建立起来了,而且有些场地、设施还都非常好,但文化人才却太少了,仅有一两个是不够的,仅有大秧歌更是远远不够的。”宗成滨告诉记者,在以往的送戏下乡活动中,他们发现农村有很多文艺爱好者,就有计划的进行一些结对子、交流辅导等联谊活动,甚至曾有文艺爱好者现场拜师寻艺,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这种艺术体验和展示中来,才能实现文艺留乡、文艺兴乡。
民间艺术走出家庭作坊
“我省农村有很多文艺能人,其中不乏作品在全国获奖。”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画系主任宫建华说,由于很多民间艺术缺乏固定生产场所,创作队伍、艺术作品以及加工场地分散;缺乏知名品牌,与社会联系少,认知度低,缺少批量的系统培训;我省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还没有走出家庭作坊式的产业结构。
基于上述情况,宫建华建议,应重点扶持一批既突出黑龙江特色,又各有千秋的门类,如萨满剪纸、版画、芦苇画、年画等,并支持现有的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发展为新的文化产业链,为其提供培、产、展、销固定场所,将传授、生产、销售、旅游、展示、研究集为一体。鼓励各艺术门类带头人大胆创业,可通过承租等市场化运作进入市场,壮大民艺产业链,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税费减免扶持政策,支持民间艺术事业、产业的发展。
省人大代表温晓丽建议,要把我省基层文化活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举办民俗文化图片展和民俗文艺演出。同时,充分利用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农闲和集市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此外,要把农民自娱性活动与文化部门和各级政府举办的文艺汇演、比赛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从而完善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