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四大民生指标:未来五年哈尔滨市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
2012-01-15 09:17:44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王媛 徐光胜 吴天飞 张寒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5日讯 今后5年,是实施新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跨越发展、努力晋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哈尔滨彻底摆脱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关键时期。跨上这一步,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山峰上,将把哈尔滨带入一个新境界,将迎来一个真正巨变的哈尔滨。“四大形象标志”、“四大民生标志”将是这种巨变的具体体现。

  四大形象标志

  老城展现欧陆风情新貌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棚户区基本改造完毕,群力等适宜人居的新区普遍呈现,哈西新商埠、华南城、国际农博中心等新的大型商业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将矗立在我们面前,中华巴洛克、俄罗斯风情园等将再现辉煌,老城新姿将美丽出众。

  新城拔地而起

  松江湿地大美于世,北国水城独具风骚,科技新城雄姿傲立,文化中心明珠璀璨,避暑新城名园荟萃,商务中心繁华时尚;工业新城崛起哈南,现代厂房鳞次栉比,新兴产业欣欣向荣,“中国云谷”享誉华夏,现代商埠扮靓新城,街路水系绿树环绕,传统村庄变成新区。

  城乡一体化明显进步

  县(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县域经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进步的新格局,一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特色城镇竞相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百万农民进入城镇开始新生活。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进入哈尔滨,已经落户和即将落户的结构调整大项目普遍开花结果,未来新生成的项目创造的价值,要和现在的经济总量相当,经济规模实现翻一番。

  


 

  未来五年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

  “十二五”末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城镇平均工资水平40%以上

  本届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哈尔滨市人均收入将翻一番。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

  据悉,未来5年,为增加群众收入,哈尔滨市将坚持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多领域、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有劳动能力者充分就业。全面开展“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适应城市跨越发展和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应届大学毕业生等的就业援助力度,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保证提高再就业率,基本消灭“零就业”家庭。推进百万农民进城镇和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双百万”工程,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

  据了解,今后,哈尔滨市还将进一步完善职业工资指导制度。按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5%的要求,实现“十二五”末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0%以上。同时,哈尔滨市还将科学制定和适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指导企业合理提高职工工资,继续推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为劳动者择业和企业合理确定各类岗位工资水平提供更科学、更广泛的参考。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据悉,为增加农民收入,哈尔滨市将围绕“富民、强县”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水利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进程,增加50亿斤粮食产能,实现增产又增收。深入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耕地资源比较效益最大化。推动“主辅换位”,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水产业,不断提高畜牧业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牵动力。推动“农工换位”,努力实现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超过种植业、养殖业。

  12万套保障房保障“住有所居”

  解决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全面完成四环路内棚户区改造,彻底整治铁路沿线危棚房,计划完成12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确保全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棚改:四环内“消灭”棚户区

  截至2009年底,哈尔滨市四环内老城区棚户区总面积1134万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住房问题成为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两年来,通过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哈尔滨市已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824万平方米,使棚户区总量削减一半以上。

  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4.5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迁入新居;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让困难群众住上新房子,并增加财产性收入,缓解困难群体的生活窘境;同时,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拉开城市“骨架”,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让更多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保障房:5年建设12万套

  为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在全面落实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计划完成12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其中,主城区7.45万套,包括廉租房5500套、经济适用住房1.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10县(市)和呼兰、阿城区将完成4.55万套。

  房价:适度调控保持平稳

  为深入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房地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适度调控房地产开发建设总量,积极完善供给结构,加大保障住房供给,以保持哈尔滨市房价总水平基本平稳。为此,在2012年—2016年期间,哈尔滨市计划房地产开发总规模为7200万平方米,竣工总规模为4600万平方米,力争实现40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交易量。

  物业:提档升级全面覆盖

  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以建立社区物业服务站为重点,实现无人管理的老旧住宅物业管理全覆盖;同时,以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机制为基础,完善市、区、街和社区四级管理体系。以健全市场机制为手段,整顿和培育物业管理市场,要求物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项目经理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此外,还将加大物业维修资金归集力度,使累计归集额达到25亿元。

  


 

  供热:集中供热率提至91%

  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积极推进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3亿平方米,使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91%。同时,加快城市中心区域运行15年以上、有潜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陈旧老化管网改造步伐,计划改造长度达800公里。此外,将主城区内能耗高、污染重、供热质量差的7兆瓦以下分散供热小锅炉全部拆并,实现主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

  把更多的钱花在百姓身上

  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市)”

  未来5年,哈尔滨市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项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将在原有基础上大为改观,群众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感将不断增强。

  交通:建“分时段公交专用道”

  未来,哈尔滨市将继续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确保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并积极争创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常规公交专用道”、“分时段公交专用道”、“十字交叉路口公交专用道”和“公交逆行专用道”等模式,辟建共计1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同时,加快新城区公交线网发展,增加松北、群力、平房及南部区域公交线路,并结合市区道路拓宽改造、地铁及换乘枢纽规划建设等情况,推进老城区公交线网优化。

  教育:组建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

  未来5年,哈尔滨市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2015年达到75%;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双高普九”水平,在校学生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15年达到90%;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哈尔滨市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集团。加快改善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

  医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到2015年,哈尔滨市将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根据“十二五”规划,哈尔滨市将构建城市两级医疗服务格局,其中每个区设置1所三级医院标准的区域医疗中心。在“北跃、南拓”地区和新建城区,规划设置5个区域医疗中心;在“中兴”地区,规划设置8个区域医疗中心和若干个专科医疗中心。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还将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完成12所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并打造50所达到一级甲等以上标准的乡域医疗中心。到2015年,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实现对所有农村地区全覆盖,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市)”的目标。

  社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增长

  哈尔滨市将继续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全覆盖。

  同时,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加快构建阶梯式社会救助结构和多元式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哈尔滨市还将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相适应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市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及区级托养服务院,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救助。

  


 

  创新管理模式畅通民意渠道

  对违法犯罪“零容忍”,对群众矛盾“大调解”

  未来5年中,市公安机关、市综治委将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畅通民意渠道,对违法犯罪“零容忍”,对群众矛盾“大调解”,推行手机、网络实名制,流通人口全部拥有“一卡通”,力求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畅通的民意通道,能使公安机关始终保持“耳聪目明”,及时了解掌控民情民意。未来几年中,公安机关将深化警民零距离互动、互评,增进与群众的沟通互融。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利用3000余个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及时掌控社会舆情动态,从源头上努力预防和减少矛盾。完善质量监督、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生产安全、消防管理等监管体制,逐步健全责任清晰、监管到位、处置及时、查究有力的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和创新信息网络管理,形成公安、通信、运营商等信息网络主体的协调配合,逐步推进网络实名制、手机实名制,并建立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

  记者从市综治委了解到,未来哈尔滨市将继续深化平安创建,深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推进安全门、“平安灯”、封闭小区建设,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完成3年工程建设目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重点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功能,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设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力争年内流动人口在哈尔滨市全部实现“一卡通”,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协调落实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对接制度和安置帮教政策;协调争取将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纳入大病统筹,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