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我省年货市场热 百姓消费品种多元化
2012-01-16 10:05:34 来源:东北网综合  作者:沈佳薇 吴 爽 张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资料片

  东北网1月16日讯 对于老百姓,过春节是件大事,所以一进腊月,人们就要开始着手买这买那,采办年货,以备节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年货消费正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品种多元化、采购方式网络化等特点。

  齐齐哈尔

  春节前,作为黑龙江省西北部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百花园商场吸引了各县区乃至外省市人们来此购年货,各式各样的精品年货走进千家万户。

  据介绍,记者采访了以卖灯笼为主的吴老板,他说,现在是节前,每年这个时节的品种都是最丰富的,而且消费者的购买力最旺盛,今年是龙年,很多家庭都想把家中的气氛搞得更浓。现在每天能卖出近百个灯笼,彩灯也是今年家庭购买的热销产品。

  大庆年货市场大热 超市客流量增三成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大庆年货市场开始火热。各大超市为了抢占春节前的销售良机,在超市入场通道两旁摆满了年货,以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超市里人来人往,团购和零售都很火爆,交款处的消费者也排起了长队。多家超市负责人表示,客流量增长了三成左右。

  新玛特超市营运部副店长毛臣告诉记者:“今年元旦和春节相隔较近,元旦的消费热情刚过,春节的购物热浪就再次袭来。据统计,这段时间的销售额比平增长了不少,仅1日到9日,销售额就增长了30%,每天的客流量都在1.3万人到1.5万人之间,比平时增长了30%。平均每位顾客的交易金额更是从一周前的90多元,上涨到了目前的120元到130元。

  “特意赶周一来买东西,没想到这周一也跟周末似的。不仅买东西排队,连交款也得等。”正在排队交款的张女士说。

  毛臣表示,年底,不仅买年货的市民增多,一些单位也要犒劳员工,发一些福利,所以大宗团购也比平常火。为了保证市民能够放心购物,超市不出现缺货、断货的现象,我们已经做好备货准备,预计节前销售高峰期,超市的备货金额将达到两千多万元。


 

  年货功能不断拓展 旅游黄金美容卡列入年货清单

  年货是什么?曾经,这个答案很统一,饭桌上的鸡鸭鱼肉、茶几上的烟酒糖茶、门窗上的春联窗花,还有孩子们打死都不想穿的大红线衣线裤。现在,这个答案十分模糊,生猛海鲜和进口水果还与过年的气氛沾点边,手机、相机、电视机,旅游、黄金、美容卡这些与年没半点关系的商品也被列入了年货清单,春节期间销量暴涨的商品均可成称为年货。

  年货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年货的内涵在持续膨胀,这个越滚越大的雪球折射出的,绝不只是生活水平提高这么简单。

  A.传统年货依然强势

  “南极、秋林、曼哈顿,这几个地方过两天坚决不能去,进去就出不来,全是买东西的,堵得死死的。”在去南极国际食品交易中心的路上,的哥老周这样跟记者说。

  作为以批发为主的“南极”,平时主要针对批发商,15时30分就关门了;春节前这段时间,销售重点有了改变,顾客主要是个人,关门的时间也调整为18时10分。在冷鲜城3楼,每个柜台前都挤满了前来“扫货”的消费者,“现在的顾客量是平时的十几倍,平时几乎没有零售,全靠批发,现在全是零售。”卖水产的小曹只应付了记者一句,就去招呼要买刀鱼的大妈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档水产和珍奇野味柜台,冷鲜城4楼一家专营海参、鲍鱼等高档海鲜的店铺内一个顾客都没有,但老板却不以为意,“出货还是比平时多的,但主要是酒店要的多。一般家庭很少买,吃得起的都去酒店了,家里做不出那个味。”

  在某著名糖果专营店前的几十名顾客中,甚至还有一位脚踩UGG、左耳戴耳钉的“80后潮男”。在坚果区,瓜子、花生、榛子、开心果,各种炒货十斤十斤地卖,你要是买得少,人家都不愿招呼你。

  “菜多肉少”、“生猛海鲜替下鸡鸭鱼肉”曾是被津津乐道的年货变化,物质的极大丰富让年货的选择更加多样,造成了传统年货失势的假象。虽然鸡鸭鱼肉失去了“改善生活”的功能,但它还是以必需品的身份出现在年货清单里;孩子们不用再偷吃糖果,因为现在的糖果是和春联、灯笼一样,起着营造节日气氛的作用。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周,但曼哈顿一楼的灯笼已经卖得很火,“春联卖得不行,很多单位都发,去商场买东西还送,但是灯笼、彩灯什么的还是非常有市场。”

  年货的变化是不断拓展,但传统年货市场依然强势。

  B.烟酒特产异军突起

  “先生买酒送人吧?这款6瓶装的礼盒非常合适。”走进一家红酒酒庄,导购小姐直接把记者引向包装精美的礼盒区。平时贵得让人咂舌的红酒,节日期间包装得愈发精美,“销量比平时多三成吧。”导购小姐说。在一家名烟名酒专卖店,老板告诉记者:“我们这种店就指着过节。”一两千元的茅台、五粮液主要针对送礼人群。

  地方特产的销售也极其火爆。小唐家在徐州,在哈尔滨工作,要回家过年了,他想给爷爷买只人参,“人参是东北特产,四五百块钱的价格也还能接受。”梁大姐做了十几年的土特产生意,主要做批发,也做零售,“春节期间顾客主要是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这两年比前几年好,可能是因为来哈尔滨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市商务局春节期间市场监测报告,连续两年提到了地方特产“大幅增长”,从官方角度印证了梁大姐的说法。名烟、红酒、特产并非年货“新贵”,但其疯狂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崛起的服装、家电等年货“宠儿”无法相比的。

  各大商场和家电卖场的打折促销多少有点“烧火棍子一头热”的意思,正在逛商场的王琦说:“过年穿新衣服是小时候的事了,现在买衣服都是看好了就买,还有就是看促销力度大不大,和过年没啥关系。”根据市商务局的监测,去年春节期间,家电商场销售额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7%,“主要是因为配合了‘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今年不一定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C.“黄金压岁”成年货奇葩

  节日一直是黄金的销售高峰,元旦期间,北京著名的金银珠宝类专业店菜市口百货,创造了3天累计销售4.3亿元的奇迹。临近春节,哈尔滨买黄金的人明显多了。“平时一天顶多三四件,现在翻番还多。”中央大街一家金店的售货员告诉记者。

  “黄金压岁”曾经只是“奢侈”一把的心态,但如今黄金热销,更多的是投资需要,“现在顾客投资的心态比较明显,各种金牌、金条比较受欢迎。”兆麟街一家金店的周经理分析,去年9月,黄金零售价曾高达438元/克,如今降到392元/克,回落证明升值空间;而与去年1月330元/克的价格相比,如今的价格让消费者有了一个判断———金价总体趋势还是涨。

  年前消费蕴含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既然要花钱,就让这钱花得“有点意义”,于是黄金成为年货市场的一朵奇葩。

  D.膨胀是消费增长的缩影

  年货清单折射生活改变,但年货的变化折射出的意义却远不止如此。

  年货最初功能只是“储备”———全国放假,吃喝自然要在年前备足;辞旧迎新的愿望又为其赋予了“改善”的功能,于是新衣新帽、鸡鸭鱼肉成了春节必需品;物质不断丰富,“奢侈”一把成了新年愿望,家电、旅游进入年货清单;现在,年货又有了联络感情、投资等新功能。随着功能的不断扩展,年货这个雪球也将越滚越大,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

  投资、净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三者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许健有这样的观点:“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太大。现在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就是让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年货的不断膨胀,是消费增长的一个缩影,凸显的,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非政策因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