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答谢100万寻22年前送人女婴”———近日一家媒体上连续20天打出这样一则寻人广告。寻人者袁女士在广告中称:因特殊原因,她于1990年8月在当时哈市香坊妇产医院,将刚出生的女儿送人抚养。如果有哪位女孩觉得自己的身世与她说的相符,她愿意做亲子鉴定。能够给她提供寻找孩子线索的人,答谢100万元人民币。
百万寻亲,是制造噱头,还是情不得已?昨天记者与袁女士取得联系,她已身在北京,两天后要登机回美国,电话中袁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经过,希望热心的家乡人能够给她一些帮助。
骨肉无奈生离别
“22年前,我怀孕了,但没办法和孩子的父亲结婚。成为未婚妈妈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事,所以我只有两条路,要么流产,要么生下来送人……”袁女士说,1990年8月,她在香坊区妇产医院生下一个女婴,拜托医生将孩子送给了愿意收养的人家。第二天她出院时,医生交给她800元钱,称是收养孩子的人家留给她的,她不想收,医生执意塞给了她,说那家人拿这笔钱,说明真心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在生下孩子第十天,袁带着800元钱离开哈尔滨,不久便前往美国。
多年寻恩未敢忘
多年来袁女士虽然身在异乡,但是哈尔滨一直是她的牵挂,因为这里有她的骨肉,有帮助她的好心人。她说当年她曾给收养孩子的好心人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状况,请医生转给了收养孩子的人。
十年前,她产生了寻找女儿和收养孩子好心人的想法。她回哈找到那位医生,可是医生完全记不起来这件事了,她无功而返。去年她回哈再去香坊妇产医院时,发现医院没了,最后一点线索也失去了。朋友给她出主意,让她打个广告找线索。因为大家过年都回家,她特意赶在春节前回来做寻亲广告。袁女士说,她无意打扰孩子及其家人的平静,只是想对收养孩子的好心人表达一下感谢:“不论我付多少钱,都无法与他们对孩子的付出相比,我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真心感谢。现在我的线索只有那封信,只要对方能把信里内容说出来,那就一定没错了。”
院方支持帮助查询
昨日记者从香坊区卫生局获悉,香坊区妇产医院现改制为香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与该中心院长唐洪尧取得联系,得到院方支持。
唐院长说,按照医院的规定患者病例保存15年,22年前的病例肯定没有了,但是他帮袁找到了当年的入院登记簿。如果袁女士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信息,就能确定当年是哪位医生为她接生和帮助她将孩子转送收养者的。唐院长还帮助袁女士了解了当年妇产科医生的情况,那时的三位医生中有两位已去世,还有一位医生已经八十几岁高龄,意识模糊。如果袁能够确认给自己接生的医生,院方可以帮助找到当年的助产士和护士。
昨天下午记者告知这些信息后,袁女士立即从北京登上返哈飞机。春节将至,本报将帮助袁女士寻找亲人,希望知情人提供相关线索,让袁女士早日与亲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