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片“历史保护街区”,被称为“中华巴洛克”,也被称为“老道外传统商市街区”。在修旧如旧、招商引资、复兴定位等环节,这里都有以往旧城改造中从未有过的纠结。我们试图提问:承载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这片街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斑驳的墙体,绛紫色的木楼梯,被修葺一新的道外区南三道街43号大院,是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据传这里曾住过一位姓诸的国高女学生。溥仪长春选妃时,她被选中,却因诸姓与溥仪年号“康德”犯冲(“猪食糠”)而最终落选。回哈后,她在湘浦医院里做药剂师,在43号大院里度过普通人一生。
这里,流淌着老道外文化
中华巴洛克保护街区,每栋建筑,每个大院,都有故事。
“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它的建筑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色彩浓烈,装修富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
中东铁路东侧是道外区,一批山东、河北两省“闯关东”,兼具商业头脑和过人胆识的移民,率先在旧名为“傅家甸”的道外区,以南二道街为起点兴办商业店铺。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道那边”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
这里,承载城市历史的记忆
史料记载,1918年傅家甸有领取税局营业牌照的大小商号1250家,1921—1931年这10年间新开业的各行业大型商号和店铺有97家。这些老字号有大罗新、同记、老鼎丰、亨得利、正阳楼、范记永……1934年出版的由哈尔滨特别市商会编写的《哈尔滨特别市道外商号名簿》的行业索引中,杂货业、粮业、银行业、绸缎业、京广货业、当业、饭店、旅店、中药业等135个行业一一列举。按照这些行业的排列号码,可以依次查找每个行业的所有商号名称。当时老道外的商业分工细致,商号云集,盛况空前。
历经近百年沧桑后,这些旧时富商宅邸多已成为数十户百姓共同居住的大杂院。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虽保持原样,但年久失修,砖木结构墙体老化、破损,有的墙体出现断裂和局部塌陷。
今天要修复的“中华巴洛克”,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深深融入哈尔滨血脉,承载这座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记忆。
探访中华巴洛克·修复与保护修旧如旧,争议从未间断
中华巴洛克二期改造工程进行时,最多时这里每天有上千工人,但街面上很少见人———很多修复工作都极细微。或许工程完工后,人们也根本不知晓这些百年建筑曾经历过的全部变化。
改造至今,来自民间有关“该不该留,能不能修,修得好不好”的争议声音从未间断。
保留价值,不在单体建筑
改造者认为,中华巴洛克的保留价值其实并不在单体建筑本身。一期和二期的中华巴洛克位于景阳街—靖宇街—南四道街—南勋街合围区域,项目曾用名“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既是“商市”,那么百年前的喧哗热闹、民族企业家在此的商业活动和生活状态才应该是这片街区的文化和历史精华所在。
如果不能恢复其市井商业的氛围,建筑本身的留存意义则显得不大。这里最高级别的保护建筑仅是三类,也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需要厘清的概念是,保护建筑和文物不一样,正如中华巴洛克不同于故宫,其单体建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保护价值。
既然如此,作为哈尔滨开埠地这样一个让人怀旧与思乡情怀被托付的地方,政府决心留下更多的历史印记。
通过对建筑特色的认定,最终确定了需要保护修缮共74个建筑。随后,需要讨论保留单面墙、两面墙还是三面墙。建设方到现场一处处拍照,工程指挥邢建成的电脑里,每个建筑都存有最少上百张图片。
再修旧如旧,也难臻完美
修缮前,我省两家测绘公司一厘米一厘米地画下测绘图。施工时为防出错,需要拿原建筑照片与测绘图参照。但很多原有建筑在修建时就没图纸,更没有照片留下来。
一次,负责该项目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康鹏现场探查,发现一栋建筑立面中央的图案比较模糊,旁边一位当地居民热情地告诉他这里原来是个大钟,正当康鹏要记录下来时,又过来了一位大爷说:“不对,这里原来是颗五角星。”
作为建筑的“眼睛”,窗户的修整一直讨论到现在。古色古香的窗户自然能博得赞美,但旧有窗户都是一层玻璃,不符合现在“必须为三层玻璃”的节能要求。修复后的建筑要住人,这就一定要考虑保暖。木质外框“挺不起”三层玻璃,一镶上就七扭八歪,如果用工艺极好的木质三层玻璃窗,投资方又无法承受昂贵成本。施工中人们考虑过控制断面尺寸、在玻璃上粘木质贴条等各种手段,都不理想,最后无奈只好用了塑钢窗。
被民间保护建筑人士诟病的还有钢混结构。旧有建筑除了青砖、红砖,房梁等都是木质结构,可这不符合现代防火要求,有的老房子就在几年前的大火中烧塌了架。于是,大部分内部构件在这次改造中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一些需要装饰性的则在结构外包了一层木头。
让历史老建筑“活”起来
哪些建筑该保留,保留多少,除了历史文化与建筑本身的冲突,还有与商业规划的矛盾。
北京世联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是在“保护规划”出来后介入的。他们说:“即便是比较知名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上海新天地,也只保留了几条精品街巷,其余的全部推倒重来。对中华巴洛克来说,保留的有点过多,让商业规划很难下手。”
项目负责人严芳芳说,中华巴洛克的难点来自该项目的体量。上海新天地规划面积只有5万多平方米,成都宽窄巷子号称20万平方米,但核心区也只有2万多平方米。中华巴洛克却有50万平方米,仅一、二期就有20万平方米,每间房子都在200平方米以上,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商业规划讲究“动线”,即通过对人流、车流等的规划做到“商业无死角”。“动线非常重要,有的店铺你看着没什么,但人们特喜欢进去逛一逛,有的位置很好却门可罗雀。”街路的宽窄、店铺的大小等既然无法改变,只好采取折中办法:先把体量降下来。
他们将50万平方米的街区划分功能,分出城市无限体验区、民俗风情区、文化时尚创意区、休闲商务区等,再通过商业、文化、房地产等不同项目的交织让整个中华巴洛克“活”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规划使这个地方重新“活”起来,才能产生更多价值,让保留下来的老建筑真正活下来。
探访中华巴洛克·老字号情结张包铺走出张包铺胡同VS更新饭店期待更新
“张包铺胡同里的张包铺关门了。”几天里,张包铺掌门人张淑荣的手机被“打爆”,她几百遍地“辟谣”:“没关门,只是搬家了。”
关掉老店,告别以“张包铺”命名的胡同,张淑荣与众多“老字号”、老道外特色美食“迁居”中华巴洛克。
走出张包铺胡同的张包铺
老道外的传统小吃在哈尔滨美食中首屈一指,有些街巷甚至已形成以“名吃”而命名的风味一条街,如张包铺胡同。
59岁的张淑荣,从1983年起成为第四代掌门人。28年来,她将张包铺由原来的10余平方米小屋、4张桌,发展到上百平方米、20多张桌,而且天天顾客盈门。
在中华巴洛克项目南三道街餐饮一条街的张包铺新店,穿着打扮一新的张淑荣告诉记者,迁址前她很犹豫。在张包铺胡同里经营了上百年,很多顾客就是冲着这块招牌来的,门面虽小,可生意不小。没想到搬迁后,餐桌由原来20多张增至40多张,营业面积增大了一倍,每天饭口时仍有很多顾客排队等候。
张淑荣,那个曾经穿大褂戴套袖、每天亲自舀菜算账的老板娘,如今彻底变了模样,一身庄重的正装之外,脸上还化了淡淡的妆。而她的张包铺更是脱胎换骨。
正午阳光很耀眼很温暖,黑底金漆的“张包铺”三个大字很醒目。门外,推着轮椅上的老伴特意赶来的一位老者告诉记者:“听说张包铺搬地儿了,来尝尝是不是还那个味儿。”
国营老店更新饭店期待更新
从张包铺胡同走出,向东走过四条街,便是以豆腐脑和烧饼闻名的更新饭店。
与张淑荣几乎同龄的刘云霞,1971年参加工作、1981年成为更新饭店经理,一干便是40年。记者来到道外北六道街与浴海街拐角处的更新饭店时,刘云霞正坐在收银台前,望着门外琢磨着搬迁的事儿。
门上挂着的黑色毡布已掉下多块,屋里没暖气,一个煤油取暖炉和一面火墙便是取暖设施,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板凳因为结实而沿用至今。店里“最年轻”的服务员都在这里工作了16年以上,“先买票后领餐”的老规距至今还在用。更新饭店“国营老店活化石”的名头很响,每天早晨5:30开门后,顾客便络绎不绝。
目前的就餐环境是惨了点。刘云霞说:“我们也想改善。得知中华巴洛克二期要建餐饮一条街,我去咨询过,但仔细掂量后,还是放弃了。”
豆腐脑1元一碗,烧饼2元一个,即使毛利“高达”30%,也仅0.9元,如果按照中华巴洛克每平方米2万元的销售价格,想买下100平方米的房子,不吃不喝也得干上几十年。刘云霞说,“听说中华巴洛克三期项目要启动,盼着早点改造,我们最好还是留在这个老地方。”
传承老字号不能仅形式回归
按照规划,中华巴洛克将在“更新保护提升区”(南头道街———南二道街)内,辟建经营老道外特色、中华小吃特色的小吃街。
目前已有张包铺、范记永、南三石锅烤肉、厚德居、宴宾楼、老仁义等16家餐饮企业提前入驻小吃街。但对于以众多小吃闻名的老道外,这个数目还远远不够。
对此,项目负责人表示,建立小吃街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传统小吃都进驻,中华巴洛克还将实施三期和四期更新与保护,届时将把更多传统小吃纳入其中并确保“修旧如旧”。
对老道外传统小吃业态布局、经营管理等提出诸多方案的原政府顾问、老艺术家协会顾问、省古玩艺术精品博览会主席江凡认为,中华巴洛克强调的不仅是老字号的形式和数量,更要传承弘扬其品牌历史、企业文化,其中“香油只用现磨的”、“肉质不好不开店”等诸多传统理念更应保留。江凡认为,如今进驻中华巴洛克的餐饮企业,并不都是老字号,而且细细品来,缺少点儿当年的文化和理念。
百年沧桑。隐身于老道外斑驳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中的老饭馆,经过无数风霜雨雪、颠沛流离后,今天更加期盼重现当年风采。
探访中华巴洛克·招商进行时“纳客”的渴望与纠结
不远处,大新街车水马龙;这边,中华巴洛克街区却行人寥寥。大部分时间里,这里空旷、寂静。偏僻角落,麻雀们在空无一人的院落里蹦蹦跳跳。
年初到年底,围绕着这片古色古香的建筑,本地商企的渴望、招商方的纠结、民间艺人的期盼、外地投资客的较劲儿……已缠绕了一年。
院线“较劲”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一座营业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超五星级影院建筑已具雏形。
先后有多家国内主流院线看中了这里。当北京新影联开发部经理柴金胜找到负责中华巴洛克招商的好民居资产运营公司副总郑红权时,发现“国内排名前十的院线都来了”。这里面有大牌的中影星美院线、南方的金逸院线,也有后起之秀小马奔腾公司。面对眼前这样一个缺乏人气的区域,众多院线相互较劲“抢地盘”。
在这些院线看来,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及老道外区域今后的繁荣前景,是拓展影城业务的最佳落脚点。
对郑红权来说,像影院项目这样可让招商方“拿架子”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情况下他要主动寻找投资商。
“城市会客厅”的招商“红线”
中华巴洛克一、二期共计约16.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到2011年底,已谈妥的几家核心主力店只能填满6万平方米,还有10万平方米闲置。
尽管大量空间闲置,一心想进驻的江西商会仍吃了“闭门羹”。
据江西商会黑龙江分会常务会长王建讲,目前在哈经营陶瓷制品的九成为江西人,他们长期各自为战,不成规模也没档次。因此商会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一个1.2万平方米、以中高端陶瓷产品为主的精品酒店用品展销中心。为此江西商会愿意承受“在全国同行中都算高的租金”,但招商方并未积极响应。
招商方认为,这个项目与中华巴洛克的定位不符,担心“可能会像一个翻版曼哈顿,降低商圈档次。”
同样被冷落的投资者,还有国美、大商、好又多等。
郑红权说:“‘城市会客厅’是我们的档次定位。”他解释,老道外一直给人“脏、乱、差”的印象,如果与成熟的道里、南岗商圈形成同质化竞争,中华巴洛克并不占优势。引进的主力店只能锁定“新、奇、特”,靠差异化聚人气。
面对招商“红线”,一些被拒的“常规商业企业”仍一次次上门,希望“网开一面”。
民间艺人徘徊在“门外”
就在招商方期望实力大的客户买下产权的同时,一些尚未进入其视野的本土文化艺人正在“门外”苦苦守候。
五常“青牛葫芦”民间艺术家郑国华,一直期盼被中华巴洛克“纳客”———这个区域独有的传统民俗背景,对民间艺人有莫大的吸引力。
能否进驻中华巴洛克,已成为民间艺人的心结。2011年初举办的首届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上,市文联民间艺术文化协会了解到七成以上的参展民间艺人希望进驻。由于官方一直没说法,民间艺人圈里隔三差五就有小道消息。开始是“一定级的艺人可以免费进驻”,过段时间又传出“对民间艺人每平方米每月收1元租金”……
虽然郑国华眼下已在群力“关东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了一个门面,但他仍希望在中华巴洛克也能有一个展示平台。他认为,中华巴洛克街区里那些“有历史”的老街老巷,更适合民间艺人。
“城市名片”如何凸显
无论是“城市会客厅”的定位,还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文化要素必然成为中华巴洛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王丽为此专程去成都宽窄巷、重庆瓷器口、杭州清和坊、北京前门等地考察,她发现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一开始对民间文化艺人的进驻均采取“免房租3到5年”等优惠政策,几年之后市场繁荣起来,收入大增的民间艺人们纷纷主动交租金。
“目前正在争取为文化业态开辟4000平方米运作区域。”王丽说,民间文化艺人们没有太多钱,别说产权,即使租金稍微高一点儿,就很难进来,“应给民间艺人们特殊政策。”
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唐飚直言不讳:“历史文化街区,既要有现代高端商业主体的植入以迸发活力,也要通过民俗文化与艺术的引入,来融合历史文化的厚重、渊源和联系。单纯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不可能形成独特的吸引力,更谈不上长远发展。”他说,应选择能体现文化特色,又有一定市场融入度的民俗与文化工艺相关产品进驻。
这张“城市名片”最终如何凸显,目前还没有答案。
探访中华巴洛克·影视贡献与传播效应电影取景地与旅游目的地
繁华街道两旁,是富丽典雅的西式建筑;满街金发碧眼的“洋人”或步履匆匆,或怡然自得,不时有一辆黄包车急速驶过……电视剧《浴火危城》里的这些画面,就取自修缮后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道外南三道街。
“来到这条街,省了500万”
《浴火危城》原名《大瘟疫—1910》,是根据哈尔滨1910年那场真实瘟疫事件改编的。在导演邓迎海的哈尔滨家中,他向记者讲述了在中华巴洛克街区拍摄的情景:“我们在这里重现了百年前的中央大街,那时还叫‘中国大街’。中华巴洛克街区与原中国大街的建筑风格最为接近,只要是那个年代的戏,中华巴洛克就是最好的取景地。没有这个街区,剧组起码要多花500万重建场景。”
邓导说,女一号出场时,已是12月末,哈尔滨下了几场雪,剧本要求拍的是秋景,中华巴洛克建筑精雕细琢的浮雕、斗拱、台阶、栏杆上积着白雪,摄制组全体出动清雪,“虽然麻烦,却让大家近距离地见识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精美。”拍摄时,群众演员大部分都是俄罗斯在哈的留学生,这些俄罗斯小伙子看到中华巴洛克建筑时,都兴奋起来,仿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
影视作品也是“城市影响力”
影视拍摄团队纷纷被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除了《浴火危城》外,近年来《红色通缉令》、《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伸出你的手》、《抗日冲锋队》、《功勋》、《血狼》、《排爆》等20余部电影、电视剧及新闻专题片剧组都在中华巴洛克取景拍摄。
立志通过著名的建筑地标拍出真正哈尔滨味道的家乡导演邓迎海说,影视作品也是“城市影响力”,它可以扩大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拉动旅游经济,带动扩大就业。
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我市最具有实力承担文化产业重任的街区。影视作品像一张“3D名片”,把取景地推介到大众面前。《非诚勿扰2》让海南三亚的取景地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横店影视城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完成了影视基地向影视旅游主题公园的转变;《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让全世界的“哈迷”涌向伦敦杜伦大教堂……
也许不久后,“到了哈尔滨,必去大罗新”这句老哈尔滨的顺口溜,会变成“未到哈尔滨,也知中华巴洛克”。
探访中华巴洛克·兴衰轮回肯德基“败走传说”与中华巴洛克复兴
谈资
多年前,道外靖宇街上的肯德基关门,坊间流传着很多谈资版本,最著名的一个是:全球唯一一家“开黄了”的肯德基。事实上,据肯德基官方说法,关闭是因为租约到期。但很多人说:该店营业期间,顾客寥寥无几。更扫兴的是,传说时常有附近居民买了早摊上的油条、豆浆到店内食用。
总之,人们私下坚持认为,靖宇街上的肯德基“开黄了”。其依据是,“肯德基的气场与老道外的氛围不符,没有红火的理由”。
其实,在市民眼中“败走”这条街的,并非只有肯德基这家外来户,就是曾经叱咤这条街的几家“坐地户”,如向阳商店、四百,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也纷纷倒闭。老字号同记商场在这条街上几起几落,最终销声匿迹。纯化街与靖宇街交口处,记者面前的路旁一位修车老人把手掌向前一甩:“从这儿到北五道街,啥买卖都开不起来。”
活水
作为哈市民族工商业发祥地,道外的商业业态以“前店后厂”小作坊为主。解放后“公私合营”,“前店后厂”的小作坊退出历史舞台。30多年前改革开放大潮涌来,消费品供应极大丰富,市场化深入各个角落,人们有了空前多的不同选择。与此同时,很多老字号并没与时俱进,变身金字招牌,反而日益衰落。小店铺曾因小本经营周转快,流动性大,不断有“活水”补充———就算一天有10家倒闭,还会有10家新开业。但随着社会变迁,“活水”无源,既有的小店铺也日渐凋零。
哈市其他商圈的崛起对道外商圈的打击不小。从前,人们结婚等“大宗购物”必到道里、道外都逛一圈,但中央商城乃至中央大街的重新定位和迅速崛起,南岗秋林商圈的通过时尚定位重新吸引人们目光,我市各区域中心商圈的纷纷建立,以及网购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不必再跑道外,就可将所有事情搞定。
就在其他商圈培育起新的商业业态时,道外商圈从购物环境到商品品种仍定位不明,仅有的几家大商场也始终未摆脱“老国有”的沉重影子。哈尔滨的商业中心撇下“商市”道外,向南岗和道里大步转移。
复兴
为推动老城区复兴,中华巴洛克改造工程启动。人们希望它华丽转身,变身“城市客厅”,不仅改变以往人们对老道外固有的“低端印象”,还要恢复繁华热闹的市井风貌,带着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
按照专业咨询机构北京世联房地产的规划,大规模的商业区需要“主力店”加盟,即对客流带动、品牌引领、收入贡献以及项目运营的安全起核心影响作用的大型品牌租户。此外,还要在保护核心区更多引进市井文化类的产品,三期可能推出花园洋房等高端地产项目,置换部分当地消费群体。
改造后的中华巴洛克街区与中央大街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距离江边1公里,地铁3、4号线将在此穿过。更多的公共设施资源将配置到该地区。此外,临近的百里生态长廊新旅游生态环境也会带来活力。一旦这些成功运作,肯德基会不会再回到这条街上?
记者手记
在探访中华巴洛克的报道一篇篇成形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用通常的考试标准来衡量,一直是人们眼中的“差生”。离初中毕业不到一年时,他突然对父亲说,“我要考最好的省重点(高中)。”出人意料地,他做到了。许多年里,大家都为他的突然变化而困惑。直到有一天他留学归来,在台上发表一段美式演讲,人们才似乎明白———他仔细翻遍自己浑身上下所有口袋,人们以为他在找发言稿,终于有人问:你找什么呢?他答:“这正是我要说的,如果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就永远找不到。”
每一个文化保护街区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事”,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杭州清河坊……
承载了太多历史、太多人文情感的中华巴洛克,到了必须知道“自己在找什么”的时候了。它的文化,并非凭空而来,就像中国任何一个有活力的文化社区,如798、田子坊,皆由一人一店自发形成,又在时间隧道中孕育独特文化。
旧的历史由哪些构成,新的历史又将由什么创造?这是中华巴洛克未来复兴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