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9日讯 随着春节临近,作为哈市旅客吞吐量最大的交通枢纽———哈尔滨火车站一派繁忙景象,从售票大厅、候车室到出站口,随处可见拥挤的旅客。尽管他们即将、或者已经“煎熬”了漫漫旅程,但脸上洋溢着喜悦。
背起大包小裹的行囊、手里不停地拨打手机,吃的只是盒饭和桶面,但内心充满了回家的渴望。昨天,记者来到这里,感受这份最真的亲情。
饭店小老板,8年首次回河南娘家过年
7岁的聪聪不停地向妈妈发问:“姥姥家的院子有多大?舅舅家的小弟弟会说话吗……”聪聪妈张珍回答:“到姥姥家,你就知道了。”
32岁的张珍来自河南南阳,8年前她与丈夫在哈市相识并结婚,在香坊区开了一家小饭店。8年间,她从未回过老家,7岁的女儿也没见过姥姥、姥爷。半年前,她与同在哈市的姐姐商量,今年两家人一同回娘家,与父母兄弟一起过年,这个提议得到了婆家的支持。
河南的父母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打电话嘱咐“不要买太多的东西,照顾好孩子最重要”。张珍说,即将踏上回老家的列车,心情特别激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说说贴心话,一定找一家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
拿串实名车票,仨民工回家路上笑话不断
从河南平顶山到鸡西一建筑工地做小工的50岁的张新爱大姐,与老乡结伴回家,在哈转车。一路上大家总为实名制车票闹笑话。张大姐说,由于不了解情况,她与两名老乡拿错了票,上车检票时,三人只好同时拿出票,“凑”在一起检票。
记者提出想看看张大姐的火车票,她一拿出来,竟是“杨聚才”。张大姐大笑:“又错了!”嘻嘻哈哈中,三人将票串了过来。张大姐说,别管咋样,我们仨就形影不离,搭伴回家过年了。
北漂小伙领着北京女友回哈过年
“快披上衣服,是不是挺冷的……”10时许,随着1905次北京至哈尔滨的列车进站,大批旅客从出站口走出,一位接站已久的老太,将一件棉衣披到了一位女孩身上。
随着女孩一起下车的30岁的冷严告诉记者,他家住南岗区,现在北京一家计算机公司做软件工程师,由于工作忙,去年春节没回家。为了弥补去年的遗憾,冷严今年早早向公司请了假,带着相恋3年的女友一同回哈陪父母过年。一下车就看到妈妈,心里格外高兴。冷严说,虽然气温零下摄氏十几度,但还是家乡好,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冷严母亲告诉记者,孩子回来了,才像个家。年货都已经准备好了,一定让北京女孩感受咱东北人过节的味道。说着,一家人去打出租车回家。
八旬老爹给儿子带回保定棉花,说耐寒
候车室里旅客拥挤、人声鼎沸。61岁的张全兴躺在两大卷棉花上酣然入睡。一边的老伴张荣花告诉记者,他们是牡丹江铁苓河乡农民,探望了住在保定的老人,在哈倒车回家过年。
30年前,二人从保定到牡丹江打工并落户,有两个儿子。而在保定老家,张全兴的父亲今年80岁,而张荣花的母亲已经87岁了。一个月前,二人带着土特产回家探望老人,二人老家相距两公里,他们分别住到自己父母家中。
“不管多大年龄,有父母的日子真好。”张荣花说,尽管自己都60岁了,但在母亲身边仍是孩子,吃的、用的,母亲总是惦记。一转眼该回家了,“和母亲分手时,我们都哭了,但孩子们也想团圆啊,还是回来了。”说着,张全兴醒了,他指着地上的一个大纸包说,老爹非让带回几棵石榴树和杮子树,还有这两包棉花,老人说当地的棉花好、耐寒,让带回来给孩子做棉衣。
每个旅客都有着不同的回家故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最大的心愿。
据哈站统计,从8日进入春运以来,该站已累计运送旅客170万人次。昨天,春运进入高峰,到哈、离哈旅客达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