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路上用仿冰雪材料制作的老虎。

黄河路上用仿冰雪材料制作的梅花鹿。
东北网1月19日讯 入冬以来,随着街头冰雪景观的逐渐亮相,冰城哈尔滨一时间璀璨起来,可谓满城皆冰处处美景。在欣赏美景的时候,一些细心的市民游客发现,个别街路摆上了一些造型美观精巧的“仿冰灯”,冰灯管理部门回应,这是一种新型仿冰材料。对于这种新生的仿冰仿雪材料在冰雪景观中的应用,在今年“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张燕燕、哈市人大代表孙飞都认为此举应该慎重,弘扬冰雪文化应提倡真冰真雪,尽量少用替代材料,以免产生误导,冲淡冰情雪韵。
省政协委员张燕燕:
冰雪文化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每年“哈尔滨冰雪节”,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冰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仿冰仿雪材料被应用到冰雪雕塑中。不能否认这种仿冰仿雪材料比冰雪更适合精雕细刻,制成的景观艺术造型优于冰雪,作为大型冰雪雕塑局部细节的补充,也不是不可以小范围尝试。但是,用仿冰仿雪材料制成的整座冰雪景观是不合适的。冰雪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冰雪本身。
哈市人大代表孙飞:
提起哈尔滨的冰雪,很多老哈尔滨人都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哈尔滨市民家门口那自制的简易冰灯。当时的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亲手参与研制和推广冰灯,被哈尔滨人民称之为“冰灯之父。”
1963年哈尔滨有了冰灯游园会,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因此说,市民游客对于冰雪的热情才是冰雪文化的本源,这与新型替代材料的应用没有必然联系。
建议:1.不要让代替材料冲淡冰雪文化的气息。2.建议在冰灯雪雕的建设中应谨慎使用仿冰雪材料,多在真冰雪的艺术创新上下功夫。3.在冰雪雕刻技艺水平上钻研,让冰情雪韵更浓,打造更深厚的冰雪文化品牌。
记者调查:对仿真冰景游客褒贬不一
通过走访,记者在街头看到了数十座仿冰仿雪景观。在南岗区黄河路的北方园艺街上,草坪里有十几座造型精美的熊猫、老虎、梅花鹿“冰灯”。每座“冰灯”底座下面都安装了一个彩色灯管,闪烁起来整个冰灯五颜六色。这些“冰灯”造型都很逼真,每只梅花鹿的鹿角丫杈都别无二致。其中一只梅花鹿的肚子上,破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通过断茬处可以看到,这些“冰灯”的塑料材质像纸壳一样薄。
在中山路与革新街交叉口和平邨对面的绿化带内,摆放着十几座类似的“仿冰灯”。这里的梅花鹿形态各异,呈奔跑状。在长江路与红旗大街交口处灌木丛中,也有十几座动物造型的“仿冰灯”。
对这种仿冰雪雕塑,游客褒贬不一。市民陈先生说,这些使用仿冰雪材料制作的梅花鹿,形象栩栩如生,很逼真,在灯光的映衬下五彩斑斓,非常漂亮,而且梅花鹿造型各异,几乎没有重复的动作状态,不仔细辨认,还真看不出来是用仿真冰雪材料做成的。
在一处“仿冰灯”前,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姑娘合影后摸了一把冰雕,仔细端详一番,问导游:“这个也是冰吗?”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后,这位外国姑娘有些失望。
部门回应:仿冰景作为补充比例微乎其微
哈尔滨市冰灯主管部门回应说,仿冰仿雪材料也称非冰非雪景观雕塑,并不是冰雪景观的主要材料,只是一种补充。一些较为细微的雕塑处理,真冰真雪不可能完成,所以才选择替代品。另外,仿冰仿雪材料能够保持更长时间,能够更好地应对暖冬气候。
冰灯主管部门表示,仿冰材料今年是第一年应用,选材和造型仍在摸索尝试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替代材料不会成为冰雪景观中的主导,就目前哈尔滨冰雪景观用料比例来讲,冰雪仍是主流,代替材料所占比例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