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月19日讯 绥化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落实科学发展新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贯彻执政为民新要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形成具有绥化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框架。构建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基本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有力、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社会管理体系;利益诉求多渠道、矛盾解决多元化、风险预警多领域的调处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加快社区干部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步伐,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任职,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精干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完善基层社会工作人员选拔使用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选拔使用机制,形成专聘结合、以专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力量。
完善志愿者管理和支持体系,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落实津贴保障等制度,提高保障待遇。
着力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积极培育社会事务型社会组织,发展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慈善募捐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型、社会救助型社会组织。
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建立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平台,提高政府监管效力。
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场所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采取新建、改建、购买、资产置换或协调有关单位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大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力度,按照达标社区、精品社区和示范社区的分类,明确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建设标准化。
统筹建设社区卫生、矛盾调处、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完善“民情在线”系统,推进远程教育进社区。
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区组织经费保障机制,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活动经费和工作人员补贴及社会保险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逐步将城市清扫保洁、绿化管护和困难群体帮扶、助老、助残等服务项目,采取项目委托、奖励、补贴等方式,向慈善公益类、生活服务类、社区管理类等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承接公共服务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向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行“以房管人”、“以税养管”的新体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完善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工会、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工资等集体(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代表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切实提高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强化非公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城乡低保、医保、养老、五保、劳保以及临时性救助保障政策的实施,深入推进城市低保对象和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保险改革,努力形成城市医疗救助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救助、大病二次救助“四位一体”的新型医疗救助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