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30日讯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森工林区看棚改。
踏着厚厚的积雪,推开大海林林业局一户人家的门,扑面而来的热气和在灶台前快手快脚忙年的乐呵呵的女主人,顿时卸下了我们一身的寒气。麻利的女主人边扫炕让座边告诉我们:不远处已经竣工的栋栋新楼里,就有她家新房,等天儿一暖和就要收拾房子搬新家了。记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其乐融融的一家子、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灶间里备足的黑冻梨粘豆包,在皑皑大山的映衬下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2009~2011年,在1009万公顷的施业区、160万职工群众生活区里实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森工林区生态城镇化建设,彻底敞亮了森工百姓的心。据介绍,三年间,我省森工林区棚户区改造总面积高达1600万平方米。
惠民生 六十年陈欠三年还
有一本书中曾描绘我省林区职工群众棚改前的生活状态:“推开树枝板条绑起来的院门,走进堆满木柈子的小院,低矮的泥草房里,住着一家三代五六口人……”这场景,依然和五六十年前的深山人家一样。
到2008年底统计,建国60年间我省森工林区城镇住宅规模仅22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住宅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5平方米,低于全省40%,不及全国的50%。
要用3年时间,还完60年的欠账。这对森工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3年,要完成前20年建设规模的总和;3年,要拆迁棚户区总面积1600万平方米,迁徙人口超过12万,相当于把一个中等县市城区人口整体迁移。
面对这场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改善民生的三年大会战,耄耋之年的“老林业”们,翘首以盼。
定目标攻克拆迁移民硬仗
森工总局党委书记高金芳说过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们的工作只有对得起广大职工群众,才能说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为这,森工人给自己定下目标,用3年时间让160万职工群众安居。
通北林业局78岁的孙继和老人带着儿孙搬完最后一件家具,他们终于可以告别自1962年到前进林场后就一直住着的、不足40平方米的板夹泥房。这天,是2011年11月14日;这房,孙继和老人一家三代住了50年。
到2011年底,我省森工林区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已飞速提高到22.3平方米;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总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座百万人口以上的新城;这三年中每一年的城镇建设规模,大约是过去20年建设规模的总和。
推进林区城镇化,就必须把当年利于生产而分散兴建的大小林场、经营所整合撤并到中心区。3年间,森工林区共整合撤并188个山上林场、经营所,迁徙人口超过了12万。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市城区人口的整体迁移。
这场拆迁移民硬仗,森工人硬是用心贴心、面对面、一对一的真诚、理解、耐心和服务,完成了水滴石穿。
三年会战,全省森工林区普遍做到了当年拆迁、当年施工、当年入住,拆迁棚户区总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无一上访事件发生,不仅创造了“和谐拆迁”,更创造了“森工速度”。搬进山下新居的拆迁户、曾经的“山上人”感慨:我们也现代了!
俱欢颜阳光洒满新林区
迎着温柔飘洒的薄薄雪花,我们走进兴隆林业局。
一条笔直地通向视野之外的6车道,是省森工总局松花江林管局下辖的兴隆林业局的“中央大街”。街两侧高矮错落的林带,包裹起一座座近几年新落成的、漂亮的建筑——兴隆林业局小学、初中、高中、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局史展览馆……街旁,还有个动迁老旧棚户区建成的占地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时尚广场——民生文化广场。从建成那天起,这里就成了百姓自发的活动中心。以这条街为轴,仅三五年间,一片片住宅新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拔地而起。
2011年11月5日,当最后一片棚户区改造工程“富民新区”交付使用时,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吃尽了“夏天臭水沟、冬天蹲冰窖、雨天屋漏水、风天压房草、做饭柴禾熏、出门泥铺道”苦头的王大娘,接过新家的钥匙,热泪盈眶:“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活得像城里人一样儿!”
自2009年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来,兴隆林业局累计建设居民住宅面积18万平方米,让2600余户居民告别低矮棚户区,喜安新家。随着“富民新区”的全面竣工,兴隆林业局率先成为我省森工系统局址无平房的林业局。
三年飞跃六十载。
兴隆,仅仅是我省森工全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推进全省林区城镇化建设成果的缩影。
森工人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大会战,换来了我省林区百万群众生活安定、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