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30日讯 “爷爷奶奶过年好!”“叔叔阿姨过年好!”仅凭这几句话,四岁的小佳佳在短短的七天内,就变成了一个小万元户。为啥会有小万元户?原来,压岁钱连年看涨,原来的20元、50元已经拿不出手,200元是起步价、500元是标准价。这个不成文的现行标准培养了无数小小万元户,同时也让长辈们叫苦不迭。小佳佳的妈妈就为了“扶植”其他小万元户,付出了8000多元。
大年初一,家住哈市的小佳佳就收到了爷爷奶奶递过来的千元大红包,又到亲戚家走了一遍,小佳佳一共收到了9000多元的压岁钱。小佳佳的妈妈孙女士说:“今年女儿收到的压岁钱,最少的是200元,大多数是500元,给1000元、2000元的也不少。”丰厚的压岁钱乐坏了小佳佳,却愁怀了孙女士。“现在压岁钱看涨,真叫人‘伤不起’,另外,我送出了8000多块,比女儿收到的少了1000块,肯定是给谁家的孩子送少了,真让我难为情。”孙女士说。
对此,哈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万利民表示,现在的家长给孩子压岁钱已陷入了“量”的误区,认为给钱越多就代表对孩子的爱越深。其实,给压岁钱的意义,并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孩子能获得多少精神食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一部分钱拿去做慈善事业,如帮助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能将金钱互换转变成对孩子的精神教育。”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