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鸡西
搜 索
鸡西市新农村建设实现大跨越 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
2012-01-30 10:05:25 来源:鸡西新闻网  作者:马怀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鸡西1月30日讯 五年来,全市农业战线在鸡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了粮食产能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

  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57亿斤,比2006年增加22.5亿斤,创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优化种植结构。全市总播种面积715万亩,比2006年增长38.9%;粮食作物面积690万亩,比2006年增长29.9%。其中,水稻240万亩、玉米275万亩、大豆165.5万亩,分别比2006年增长33.3%、137.5%、-22.7%。

  还得益于推广先进技术。鸡西市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密植等适用技术,应用面积达1800万亩次,适用技术应用面积比2006年增长16.7%。鸡西市自主创新的水稻隔寒育壮苗技术由2007年起步,现在推广面积60万亩,增加水稻产量近1.8亿斤。建智能化浸种催芽中心11个,改变了多年来农民一家一户盆里浸种、炕头催芽方式。村级示范田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建立1387个。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0%,比2006年增长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比2006年增长8.5个百分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建立示范点27个,面积27万亩。

  “七个渠道”农民腰包鼓

  经统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0509万元,是2006年的2.5倍。

  农民增收通过七个渠道。靠粮食增产。由于产量增加和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粮可实现人均收入4000多元,占40%。2011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9.6万亩,同比增长60%;食用菌3000万袋,同比增长50%;万寿菊、白瓜等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与上年持平。特色农业实现人均收入400多元,占4%。发展以“巧嫂农家游”为重点的观光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实现人均收入1500多元,占15%。靠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实现人均收入700多元,占7%。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人均收入20多元,占0.2%。转移及财产性收入。其中,国家惠农政策补贴及集体转移支付实现人均收入500多元,占5%;农村财产性人均收入400多元,占4%。靠劳动力转移,借助资源优势,向煤炭企业、建筑行业转移劳动力;组织劳务对接,向省外转移劳动力;利用亲缘地缘优势,向韩国、俄罗斯输出劳务。劳务转移实现人均收入2480元,占24.8%。

  “四个创新”增活力

  五年来,鸡西市实现“四个创新”,使农业凸显规模效应,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创新绿色食品产业推进机制。鸡西市规划了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食用菌、乳品、生猪、肉牛、禽类等9大产业,确定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0家,比2006年增长89%。加强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建设,绿色食品监测面积达到408万亩,比2006年增长了40.7%;全市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152个,比2006年增长了141%,2个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

  创新场县共建模式。把场县农业合作共建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完成“三代”面积474万亩,比2010年增加114万亩。并根据各自优势探索出八种合作共建模式。即,大型机械开展代深松整地、共建智能化催芽中心、共建标准化水稻大棚育苗小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全程代耕、开展机械化代收割、航化作业代喷施药肥、共建农机合作社、承包经营农场土地。 “八种模式”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认可,市委、市政府在全省场县共建现代农业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刊登了我市“大力推进‘三代’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做法。

  创新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帮建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时,编制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四个根据”、“四个依托”、“四个撤并”的思路,积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现已基本完成。积极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

  创新农村体制机制。自2007年以来,共组建了产业拉动型、龙头牵动型、销售服务型、农机合作社型、协会带动型、资金互助型六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4个。同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目前,规范乡(镇)“三资”清理数据录入,完成数据信息库建设。加大农村财务规范化和集体资产管理力度,做到常规审计覆盖面100%,财务公开率100%。

  在此基础上,鸡西市从去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方虎路两侧长180公里、宽1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条总面积为50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带。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大豆、玉米示范区8个,面积3.75万亩;建设水稻示范区9个,面积4.2万亩,有利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