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72岁老人义务看守日军侵华罪证1300多个日夜
2012-02-03 13:51:45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陈云朋 连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3日讯 在佳木斯,有一座铁路桥。沿着松花江畔的木栈道一直向西走,在原铁路桥旧址的附近,有一座侵华日军留下的碉堡。墙体里面是青砖或红砖,外面包裹着钢筋水泥,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依然保留着最初的轮廓。在附近的一个高岗上,一位老人坐在小马扎上,像一名“哨兵”一样看守着碉堡,他,就是刘俊田。

  古稀老人看守日军罪证

  1日15时许,72岁的刘俊田像往常一样的看守在碉堡旁,陪着他的只有一棵老榆树和一个小马扎。

  刘俊田说,1932年,侵华日军占领东北,佳木斯沦陷,为了将中国土地上的原煤、原木等大批资源偷运往日本,1939年修建了这座从佳木斯通往鹤岗的铁路桥,并在桥头修建碉堡派日军日夜把守,可疑人员进入警戒范围,一律开枪射杀。老人说:“日本侵略者为修建铁路桥和碉堡,抓走了许多中国百姓去做劳工,没有‘良民证’的人几乎不敢上街,因为一旦出去就会被‘抓浮浪’。日本人对待劳工惨无人道,每天只给他们吃发霉或长蛆的谷糠、橡子面,劳工有病了也没有人管,看着人不行了就扔到坑里,被抓去的中国劳工死伤无数,也有想逃跑的,但被抓回来轻则毒打重则枪毙。”刘俊田还有个舅舅,据他说多半是死在了日本人手上。

  老人眼中噙满泪花继续说:“我退休后总在江边溜达,发现很多人瞄准了这座碉堡,拆上边的钢筋和铁卖钱,没多久,碉堡内的楼梯便被拆塌了。在他们眼里,这只不过是一座破旧的废弃建筑而已。在我眼中,这却是日军侵华铁一般的罪证,是上万劳工的血泪史。”

  就这样,2008年4月,刘俊田在退休后再次“上岗”了,每天义务守碉堡,陪他的只有一棵老榆树和一个小马扎。

  “我能动,就要守在这里”

  “你们不能拆碉堡,这得给咱子孙留着,记住鬼子当年怎么侵略我们的。”这样的话从2008年至今刘俊田说过几十次。2009年8月的一天,三五个年轻人进入碉堡拆解铁制窗户,刘俊田冲上去制止,一个年轻人说:“关你什么事?碉堡又不是你家的。”“不是我家的,但是是国家的,拆了它用什么证明历史?”年轻人翻了脸:“老头,再管闲事,小心我们揍你!”刘俊田也急了说:“我在这一天,你们甭想动碉堡一块砖头!”此时,一名武警战士路过,和老人一起赶走了这些年轻人。当晚,刘俊田饭不吃,水也不喝。李阿姨一问,才知道他在为那几个年轻人的事情生气。

  很多人问他,3年多就这么过去后不后悔,他摇摇头说:“我们不能留给子孙后代一堆碎砖吧?只要我能动,就守在这里!让它作为历史见证,告诉后人,勿忘国耻。”

  一座侵华日军留下的碉堡面临被私自毁坏的危险,佳木斯72岁的老人义务扛起看护职责

  家人从反对到支持

  近四年的时间,刘俊田每天8时从家出发,夏天顺着江边步行十几里路,冬天就坐18线公交车从城东到城西,1300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如初。

  老伴李桂珍还是通过某天“跟踪”丈夫,才知道丈夫已经当起了义务守堡人。面对老伴的举动,李阿姨不能理解,四个女儿更是强烈反对:“累坏了身体怎么办?制止别人破坏碉堡,万一人家把你揍一顿多不值?”

  刘俊田一直坚持着,守护碉堡是他的念想。有一次,他被大雨浇了个透心凉,发起了高烧。老伴和女儿们坚决不让他再去了,刘俊田看着老伴和女儿们说:“这是历史,是侵略者的罪证,咱得把它留下来,如果毁了,若干年后,我们拿啥教育后代啊?”

  老人的执著感动了家人。从前他的午餐是两个咸鸭蛋和两张饼,偶尔也去包子铺。现在,李桂珍会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遇到刮风下雨下大雪的天气,四个女儿的电话一个比一个急,爸爸,今天早点回家!女儿们为他买了厚厚的雪地靴和防寒保暖的优质棉服,李桂珍还把自己的兔毛绒衣拆了缝在他的棉服里。

  夏天每天看护6到8小时,冬天坚持两三个小时。一年穿坏一条棉裤,走坏一双棉鞋。长期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已变得黝黑。慢慢地,周围人都知道了这个老人,纷纷向他挑起大拇指。

  为参观者讲解侵华历史

  如今,刘俊田又添了一个新工作,为前来参观桥头堡的学生们做起了讲解员。2009年,一个中学的历史老师领着40多名学生来到这里参观碉堡,刘俊田收起马扎,主动为孩子们讲起这座铁路桥和碉堡背后的历史故事,孩子们的小脸都变得凝重起来。

  一转眼,刘俊田已经看护碉堡三年多了。他说,近些年,时常有人来参观碉堡,也有学校组织学生来的,最多的一天能达到50多人,甚至有外国人也曾到这里探访。只要人们愿意,刘俊田就给参观者做义务讲解员,带着他们看碉堡、讲历史,让守护的意义延伸到更多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