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6日讯 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我省各地气温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人们感受到了“打春”带来的一丝春意。不过气象部门分析,6日起我省将迎来又一轮寒潮,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5~8摄氏度,干冷天气格局仍将延续。这个冬天雪太少了,这是龙江人这个冬季最大的感触。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今年我省天气特殊,雪少却干冷。今年我省“贫雪”状况堪称45年之最。针对我省少雪干冷气候,记者采访各方专家,为我省春耕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建言献策。
干冷天成因
同比降水少温度低
据我省气象部门分析,罕见干冷天气的成因为低温少雪。有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入冬以来,我省降雪持续偏少,没有一次较大的降雪过程。去年12月我省平均降水量仅为2.9毫米,比常年少52%。1月干冷气候依然持续,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0.8毫米,比常年少76%,刚刚过去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近10年来最低位,即10年来最冷的1月。
作为农业大省,龙江人最关心的就是农业生产。记者从中国天气网看到,受去年秋天以来降水减少影响,今年春季,我省旱田播种前期受旱面积预计将达6064万亩,比常年多1500万亩。其中齐齐哈尔市受旱面积2042万亩、绥化市745万亩、大庆市497万亩……
节水专家
本月是降水关键期
针对今年雪少的情况,东北农业大学节水农业方面专家表示,备春耕前出现这种状况在历史上确实比较少见,眼下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抗旱准备。不过他也指出,雪少并不是衡量干旱的唯一标准,现在尚不能断言一定会出现旱情。他强调,接下来的一个月将是关键期,如果一个月内有足够的降水量,将有效缓解可能出现的干旱情况。
节水农业专家还指出,如果出现旱情,可以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缓解。他还举例到,众多周知,我省齐齐哈尔甘南县地处西部半干旱区,干旱对于这类地区来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常态,但是通过开展节水农业科技项目,从点式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已经取得了很成熟的经验,其他地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借鉴。
为农支招
耕作方法需注意
省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通过分析目前的气候条件,也得出今年春天很容易干旱的推测。玉米栽培专家从耕种措施上帮农民把关。专家提醒,农民在种地时要做好春季抗旱准备。尤其要注意保水和补水两项工作。在播种时,有条件做水进行播种一定要做水播种,不要图省事,如果土壤缺水一定要尽量补水。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为了缓解缺水状况,整地和播种两项工作时间不要隔的太长,最好是整完地马上进行播种。在播种覆土之后要及时增压,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在播种阶段一定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根据气候状况合理安排春耕生产工作。必要时要考虑采取催芽播种、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保证播种质量,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
在记者的采访中,专家们普遍提到一个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术语,即缺墒。据悉,根据全省封冻前最后测墒结果分析,西部地区的松嫩平原大部,东部地区的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市郊区、双鸭山,北部地区的黑河部分县市及呼玛共40个县市土壤缺墒。其中,甘南、杜尔伯特、木兰等县市区缺墒严重。专家提醒这些地区要重点进行防旱抗旱工作,发挥近年来抗旱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办法,继续大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大面积推广坐滤水种,推进玉米膜下滴灌和大型喷灌等抗旱节水技术。
市容困扰
街头冰景变颜色
不下雪是灾,这是东北人都认的老理儿。雪是北方冬天的“空气净化剂”,雪少,满街都是灰尘,太脏,这是城市人的抱怨。就哈尔滨市来说,少雪不但为冰雪旅游造成了不利影响,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困扰。市民普遍反映,虽然今年市民不再为往年的下雪、融雪、化雪等出行难题感到困扰,但今年街上的冰景没几天就变了颜色,街上行人为了躲避灰尘纷纷戴上口罩。
天气干燥
小心身体响警报
哈尔滨市一家医院门诊医生说,今年冬季降雪量少,致使空气湿度低,天气干燥,人体特别容易出现出鼻血、嘴唇干裂、喉咙干痒等状况,肺炎和哮喘等疾病频发。他还介绍,流感病毒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中特别容易传播,易产生流感,还有干燥的气候容易引发多种皮肤病,特别是老年人。
哈医大一院儿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剑白教授介绍,从儿童门诊量看,今年较之往年并没有大幅增加的状况,每天门诊量在200人左右,住院人数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增加。相反,今年麻疹等儿童传染类疾病较之往年减少。不过她指出,目前儿童患病人数没有出现急剧增加状况,主要是因为暖冬,这几天天气降温幅度大,要注意冷暖交替给儿童带来身体不适,一定要注意保暖,建议减少室外活动,窗户注意通风,屋内注意保湿,以防儿童患病。
营养专家提醒,在冬春交替之际,面对干燥的气候条件,一定要注意饮水补水,老年人更应饮茶防燥,萝卜茶、雪梨茶等养生茶饮有助于清肺润肺,在饮食上注意要清淡,粥类是首选,忌辛辣易上火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