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7日讯 “三亚保安打人事件”,在海南省三亚市当地引发极大社会关注。6日,记者辗转连线三亚市政协委员及三亚市著名景区负责人。
谈及“三亚保安打人事件”,三亚市政协委员、三亚市纪委特邀监督员李毅很激动。他说,应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事件。三亚是个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大都市,从服务行业的行为规范来讲,无论谁先动手,保安毕竟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三亚市对服务行业要求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所以,保安应当采取文明克制的态度并在对方先动手时报警,或许就能避免与游客的正面冲突。这一事件还暴露出三亚的文明宣传和文明礼素质教育力度有待加强。
同时,李毅也坦言,近年来,一些东北人在海南的不文明行为,的确使海南人对东北人产生了一些不良看法,这也是出现打人事件的一个原因。
“天涯海角”景区副总经理戴彬森向记者表示,不论该事件中谁先动粗,保安作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殴打游客就是不文明,给服务行业抹了黑,所以旅游景区要以此为戒,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服务人员文明素质培训和教育,做到“行前宣传教育、行中督促提醒、行后总结反馈”,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
哈商大法学院院长:普通民事纠纷案件暴露出深刻问题——东北人不该被“妖魔化”
市人大代表、哈商大法学院院长王福友,通过本报对“三亚保安打人事件”进行“发言”。
作为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政法院校经济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法学会常务理事,王院长在法学界荣誉等身。谈及“三亚打人事件”,王院长分析认为,“三亚保安打人事件”本身是一桩极其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但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却非常深刻。
王院长抛出了“三个观点”: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经济上发达,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产生了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从而对东北地区不断进行“妖魔化”。正是这种优越感,使这些地区对南北两地人的日常行为采取了“差别对待法”。而从法制化角度来分析,这种观念是非常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会体现在人和人的相互对待上,甚至会误导政府的施政行为,从而导致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而出现违反对人的平等对待原则,使得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尊严轻视和遗忘。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法制社会里,政府应始终围绕为普遍性的人民负责,而不仅仅是对本地域的人负责。在“三亚保安打人事件”这一类因地区观念差异而引起的社会纠纷问题上,政府部门更应该承担为消解这种差异而做出努力的责任。“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仅靠硬件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由人文环境建设、法制环境建设等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软环境建设来实现。
最后,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三亚保安打人事件”仍然应该放在法制的框架内去解决,将这个事件平常化,并尽快解决。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深层次反思是必要的,但不应该影响到这一事件的公平处理。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治安案件。
评论:三亚,该有蓝天大海的气度
关于海南,有这样一个数字:30万黑龙江人生活在那里,许多“候鸟人”把那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度假天堂三亚,更是很多龙江人度假的首选。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在三亚遭受到如此令人心寒的对待。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气味、品格与风度,是开放还是保守,是包容还是狭隘,是大度还是卑琐,往往通过城市的举手投足体现出来。同样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撕裂的伤口,开放的城市体现素质,包容的城市选择弥合,大度的城市承担责任。同样,心有戚戚者则选择逃避或者敷衍塞责。三亚“打人门”事件已经发生多日,重伤的张先生还躺在医院里,张芊依旧为父亲的病情奔波。另一方面,打人者却在悲情喊冤。作为事件的处理方,三亚警方还在没完没了的调查,纠结于某警察是否说过歧视性语言。时间在流逝,各方的火气在燃烧。而这一切的后果是使三亚城市形象受到重创,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比信任危机更可怕的,是三亚政府的麻木不仁。正是由于三亚政府的拖延与敷衍,才使得小冲突变成了大事件;正是由于三亚政府的态度暧昧,才使得各方都觉得压抑与纠结。如此拖拉的事态处理,凸显了三亚所面临的问题——还没有走出闭锁的社会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来者都是客。客人喝多了失礼了,却被家人打出了脑震荡。这个时候是评判客人的失礼,还是抢救客人的生命、惩罚肇事的家人,相信明事理的家长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
蓝天碧水沙滩海浪,这一切天赐的胜景,是三亚吸引游人的地方。然而,比自然景观更吸引游人的,是优秀的人文环境。我曾经在地图上触摸三亚,神往那里的碧水蓝天。可是现在我不免要追问自己,我还要去三亚吗?我还敢去三亚吗?即使我去了三亚,我还敢于站出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吗?三亚,在打造国际旅游岛的时候,更该具有蓝天大海的气度;三亚,除了天赐的自然风光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份人文的关怀,需要一份生命的温暖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