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随处可见装煤的编织袋
小站里赶车的旅客
杨元玲不停地烧煤
每天9时10分,一辆绿皮火车会从哈尔滨火车站出发,一路向西北方向驶去,途经加格达奇、伊图里河、牙克石等地区,最后到达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进入冬季后,这趟列车途经的地区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就在前几天降温时,温度达到零下50摄氏度,所以这趟K7093次列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开往山沟的极寒列车”。近日,记者登上了“极寒列车”,体验了一次极寒之旅。
1
车厢角落里堆满煤块
4日19时,记者在哈站准备上车时,温度是零下22摄氏度。登上火车,在车厢之间的通道以及旅客的座椅下放了很多编织袋,里面装的全是煤块。“乘务员同志,咱们这趟车是客货混装车吗?怎么装了这么多袋煤块呀?”几名乘客好奇地问道。“咱们这当然是客车。因为火车经过的路线都是高寒地区,为了保证车内的温度,所以要多备一些煤。”列车长付海波笑着解释说。
K7093次列车的终点站是海拉尔,行程1249公里,运行时间超过23个小时,车辆需要停靠48次,经过的都是像加格达奇、阿里河、伊图里河、牙克石等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高寒地区。“一般情况下,列车走一趟大概要5吨煤,最近这几天赶上了内蒙古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出现寒冷天气,列车要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中前进,为了保障车内温度不低于零上16摄氏度,只能不停地烧煤加热,现在列车行走一趟大约需要8吨煤。”付海波车长说。
K7093次列车有14节车厢,每节车厢有2个壁箱,每个壁箱能装150公斤煤,所以只靠壁箱装煤远远不够。“我们在每节车厢的过道里又放了8袋煤,行李车厢放了20袋,基本把车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用上了,尽最大可能多带些煤,保证旅客能够暖暖和和地到达目的地。”
2
每隔一小时烫一次地漏眼和便器孔
5日零点33分,列车到达拉哈车站,车内大部分旅客已经进入梦乡。乘务员袁文杰猛灌了一口热水后走下火车,在寒冷的夜风中开始了检票工作,温度计显示车外温度是零下31摄氏度。深夜登车的旅客并不多,可袁文杰和他的同事还是严格地照规定一直站在车外。站在车外的6分钟里,袁文杰的手已经冻得通红。
列车启动后,袁文杰从座椅下面拿出一袋煤,铲了两锹煤扔进锅炉里。“晚上气温低,得多加点煤才能保证车厢内的温度。”不经意中,窗外已经大雪纷飞,刮起了烟炮,地面积雪足有十几厘米厚,列车逐渐进入了冰雪地带。
5日6时,列车进入加格达奇车站,当地温度达到零下38摄氏度。“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大兴安岭地区,这里更冷,说话时呼出的哈气都会被冻住。”乘务员杨元玲说。由于温度经常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分子都被冻住了,形成雾蒙蒙的状态,老百姓称“冷得冒白烟”。站在站台上检票,杨元玲不停地跺着脚搓着手。这站是大站,停靠的时间长,检票的20多分钟里,杨元玲和他的同事们脸被冻得红肿起来。一上火车,杨元玲立即用凉水洗手,“手都冻木了,不用凉水洗手就容易被冻伤。”“为什么不带手套?”记者有些不解。杨元玲说,戴着手套检票不方便,而且效率低。
列车到达伊图里河车站时,车外的温度达到零下42摄氏度,列车玻璃结起厚厚的冰层,车门及周围、车厢之间的通道内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渣。记者身着两件羽绒服跟随乘务员走下火车,戴着手套只拍了几张照片就冻得双手发麻,站台上裹得严严实实的旅客们也是步履匆匆。
付海波表示,列车每节车厢都有一个独立的加热锅炉,为了提高车厢内温度,列车29名乘务员在运行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不间断地向锅炉里填煤。“从讷河站向北开始,乘务员每隔半小时往锅炉里填一次煤。”付海波说,除了填煤外,乘务员还需要每隔一小时就用热水烫一次地漏眼、开水管和便器孔,防止结冰。
3
13个乘降所
火车“招手停”
8时23分,列车在一处没有站台的地方停下,附近没有任何的建筑物。茫茫的白雪中,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脚下有几处平房。起初记者以为是火车出了故障,但付海波告诉记者,这里是铁谷崖乘降所。“你看,前面有旅客等候上车呢。”顺着付海波手指的方向,果然有3名背着行李的旅客向火车走来。
“乘降所”是只有像K7093次这样的慢车才会出现的“专有名词”。K7093次是惟一一趟从加格达奇经过伊加线、牙林线开往牙克石的火车,沿线400公里要经过近百个没有火车站的小村屯,为了方便这些村民出行,列车特意选定了13个固定停靠点供旅客上下车,这些停靠点称为乘降所。每当经过这些乘降所时,司机会放慢速度,只要远远地看见有旅客挥手,就会停下车。
由于列车长时间运行在极寒低温中,而且铁道周围无建筑物遮挡,积雪就会顺着风向吹进车门的缝隙里,车门和脚踏板很容易冻住。“在乘降所停靠的时候,等于增加了开关车门的次数,保持车门不被冻住。”付海波笑着说。
说话间,乘务员袁文杰拿着铁钎,熟练地将冻住的列车门和脚踏板撬开,并用小方锹将防冻垫上的积雪清理干净。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乘务员都已经习惯了。“1号那天零下49度,空气都凝固了,人在外面站1秒钟冻得骨头疼,当时真是哆哆嗦嗦地检票。不少车门冻死了打不开,我们就用铁钎子撬开,可这站撬开了,下站又冻住了,我们就一站一站接着撬。”袁文杰回忆说。
4
跑一趟消耗12吨热水
在茶炉室,50岁的茶炉工王文权不停地往茶炉里注水、接水。“从哈尔滨开车到现在将近20个小时了,我就睡了3小时。天太冷,不少旅客把热水装进瓶子里当热水袋用,对热水需求格外大。”王文权说。
在K7093次列车上,2名茶炉工要负责全车2000多名旅客的热水供应。为了保证不断水,茶炉工只能不停地往茶炉里填水,再把烧开的热水送往各个车厢的独立保温瓶。“茶炉一次能烧100公斤热水,只够装满2节车厢的保温瓶,我就得不停往茶炉里续水。”王文权说。热水烧开后,他就用保温桶将热水送往每节车厢,一趟下来需要20分钟,要将整列火车的热水壶填满就要2小时。“等我们把最后一节车厢送完水后,第一节车厢的热水也用得差不多了,我们一路上就得一直烧水,不能停。”从哈尔滨到海拉尔一趟单程,王文权一个人就要送120桶50斤重的热水,整列火车要消耗12吨热水。“天气太冷了,不少乘客一上火车不是先找座位,而是先接一壶热水灌进肚子里。”
18时30分,K7093次列车结束了近24小时的行程,安全驶进海拉尔车站。12吨水全部用光了,8吨煤全部烧完了,列车员们也变成了“黑脸”。“当了20年的乘务员,像今年这么冷的天气还是第一次遇到。”乘务员闵丽感叹道。
“终于平安到家了,今年除夕我是在车上过的,这回能和家人一起过元宵节就算是补偿吧。”付海波望向了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