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2月20日讯 在庆安县城东,一座以紫铜色为主色调的居民小区分外惹眼。档次和规模一点也不比大城市的高档小区逊色。小区的名字也吉祥,取名“富安新邨”。这是庆安县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到今年采暖期开始前,二期也全部建完,又一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困难家庭开始入住。当地人将这个小区称为“幸福大院”。
2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富安新邨小区8 号楼6 单元102室,女主人正给坐着轮椅的丈夫做着手部按摩,电视里播放着古装剧,两口子看得津津有味。50多平方米的居室阳光充足,住在一楼感觉也比较温暖,窗台上摆放的一盆盆花卉长得青翠。
他们是2010年12月10日通过公开摇号拿到入住权的,是一期住户。和他们聊起房子,年过五旬的女主人运连琴笑得嘴都合不上了,她说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居所,睡觉也觉得踏实。据讲,为了供孩子念书,前些年她家把房子卖了,这七八年,年年租房住,五十多岁的男主人王连惠又得了脑出血,走路要人架着走,没人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前后搬了六次家。“租的房子多是地处城郊的平房,挡光不说,冬天买煤烧炕取暖,上趟厕所要跑老远,不利于病人康复。”每次搬家,运连琴都要大哭一场。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日子太难了。说起现在,两口子用的最多的词语是敞亮,房子敞亮,心也敞亮。购物有超市,有广场,附近还有钢厂的医院,社区还设立了医务室,出门打车也方便。租金是每月一平方米一块钱,自己住的是54.16平方米,一年下来自己也能承担得起。
王连惠正在康复中,面对省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镜头,他有些激动,但表达得非常清晰。他说搬来后看到窗明几净,高兴得直拍大腿,没想到还能住进楼房,这里就是自己想要的家,比吃好药都强。
2008年和2009年两年,庆安县主要采取分散配建的形式, 1016套保障性住房分布在7 个小区,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由于建设的进度不一,配建的廉租房有的能按期实现入住,有的拖后,一些开发商还将半地下、阁楼等留给低保户,让廉租住户们心里不平衡。从2010年开始,庆安县政府针对出现的问题和房源紧张、购买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决定改分散配建为集中建设,提升建设规模和标准。
富安新邨小区由14栋住宅楼 组成,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两期一共建了2091套住宅,其中住宅1688套,商服87套,车库236套。商服和车库对外销售,所得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房建设。县房产处主任徐跃忠介绍说,这些住宅,一部分作为廉价房,以产权共有的方式销售给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被保障对象,县里给每户补贴4万元,目前已经有938户住上了廉价房。另外750套住宅用作廉租房,而且事先都给装修好了,通过公开摇号获得入住权的困难家庭搬来家具、按上抽油烟机就能住。
于娟搬来10号楼7 单元102室,是在去年11月 22日,她笑着说还没过百天。她住的这栋楼是二期保障房。她有心脏病,丈夫下岗后骑三轮车还把腰摔坏了。于娟会理发手艺,就给自己的房子开发了一项新功能——理发店,居住、挣钱两不误。理一个发收费五元,服务对象大多是小区的人,遇到行动不便的还上门服务,丈夫平时帮着给顾客洗头。“一个月的进项够买菜了”。和她住对门的孙德龙家收拾得利落、亮堂,57平方米的家显得比实际面积大很多,南侧是大明厅兼卧室,两张双人床并排摆放,晚上睡觉用布帘相隔。一套新家具是亲戚朋友送的,使这个家显得现代感更强一些。一家四口,两个孩子一个在念大学、一个在读研究生。孙德龙心脏不好,平时花销有政府给的低保和妻子在羽绒服厂做工挣的钱。孙德龙有个心愿,等孩子毕业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度过眼前的困难期,也买一套廉价房,把这套廉租房倒出来。
小区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社区、派出所、医疗服务点、老年活动中心都有了,冬季清雪,物业雇的全是小区的住户,让困难家庭能有所收入。
县里的领导现在有个初步想法,在富安新邨小区的北侧或者东侧扩建廉租住房,让更多的城市低保无房户实现“居者有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