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21日讯 大兴安岭地区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抓细,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全面优化人力资源,全力深化“师表工程”活动。
提高教师待遇。从2000年开始,全区每年拿出100多万元,设立“优秀教师奖”和“兴安园丁奖”,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近5年来,表彰比例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教师工资待遇逐年提高。2011年地委、行署又出台《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班主任津贴及骨干教师补贴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每名林业企业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按人均每月300元核定,地方办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按人均每月150元核定。省、地、县三级骨干教师补贴分别为每人每月100元、60元、40元。
创新管理机制。2008年以来,全区吸收引进了84名二表以上大学毕业生。面对生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地区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教学能力测试,教师重新申报岗位,选出最优秀的教师站讲台,好教师管宿舍当“保姆”,其余人员妥善分流。在全区企办中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班主任津贴提高到百元以上,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
激发幸福从教。从2007年开始,地区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组织师德报告团分赴各地演讲,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师德长效机制,师德表现与评优晋级挂钩,师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地区教育局局长王晓霞在全省中小学师德论坛上介绍师德建设工作经验,《中国教育报》以“大兴安岭引导教师幸福从教”为题头版报道了师德建设经验。
引领专业发展。大兴安岭地区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采取“远程培训+骨干班次+校本研修”的“3+”培训模式,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同时用前瞻的视角、战略的思维,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高端发展平台,建立“教育专家工作站”、“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北京、上海建立教育行政干部校长的培训基地;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大兴安岭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成功引入优质国家级培训资源;努力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近几年,全区有43名教育行政干部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接受高层培训,68名校长到上海名校挂职培训。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教育代表团与芬兰万塔市教育代表团进行了会谈,搭建起与国际教育沟通的平台,开创了地区教育对外交流的先河。2011年在第二十二届哈洽会上,地区与中国教育学会就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签约,建立了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