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宜昌洋服店旧址。
宁波“红帮”“闯崴子”学做西服
“红帮”是指专门为外国人做西服的宁波裁缝,主要由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和奉化人组成。中国第一件西服为宁波“红帮”早期创业者王睿谟于上世纪初为徐锡麟所作。
宁波人素以勤劳、聪明、敢闯、吃苦耐劳而著称。清末时期,“红帮”裁缝不甘于本土发展,骨子里萌生了闯荡世界的想法,有数十人北上寒冷的俄罗斯,学做“罗松”(“俄罗斯”的译音)西服手艺。他们北上的行程颇为曲折,大都经哈尔滨再去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托克(海参崴)等远东城市,边学边作。经过一段时日的历练,除了少数人自立门户之外,大部分人都在俄国人开办的服装店学徒打工。比较有名的红帮裁缝有陈顺来、张少卿、沈仁有、杨和庆、钱三德等人,在当地的中国街开洋服店,专为俄国人做“罗松”西服。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红帮”裁缝陆续经绥芬河回国来到开埠城市哈尔滨。
张定表洋服行照片。
服装达人为陈云等名将做大衣
据宁波“红帮”博物馆的史料记载,1918年,仅哈尔滨道里区就有宁波、上海两地人开办的西服店80余家,从业者达四五百人。“红帮”开办的较有名气的洋服店有瑞泰、亨利、利泰、兴记等。
那时,世界上已有“时装”这个名词。“瑞泰”西服店是宁波奉化人张定表(也有史料记载为“张定标”)开办的。他在民国初年来到哈尔滨,曾在犹太人开办的“都鲁金西服店”打工学艺,1929年在道里中央大街126号开办了“瑞泰”西服店,后又在道里外国五道街42号开办了“张定表洋服”店。由于手艺好,生意十分兴隆,不少社会达官显贵,都以在张定表洋服店订制西服为荣。
“兴鸿”西服店掌柜鄞县人石成玉(也叫石阿祥),上世纪30年代初在哈尔滨道里外国四道街开办西服店。石成玉有一手做西服的特技,量身、裁剪、试样、烫熨,干净利落,一丝不苟。从1921年—1940年,西服店兴盛时期员工多达百余人。后来,石成玉去了北京,在京城西服业中名气很大。解放后他曾为中央领导做过中山装和西装,不论什么体型的人,他都能做到衣服合体、漂亮、挺括,穿着“精神”,被业内人士誉为“服装博士”。
奉化人刘顺财1918年到哈尔滨学做西服,经过10余年的积淀,40岁时在哈尔滨开办“华泰”西服店。三开间门面,中西式装潢,是当地较有名气的“红帮”服装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曾为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林彪、陈云、罗荣桓等做过西服大衣。
“义昌”西服店(现道外靖宇头道街路北处)传人鄞县人陈宗瑜,从1933年起就在哈尔滨子承父业学做西装。“义昌”讲究成衣质量和工艺特色,每件西服毛料用水喷匀,用热烙铁烫干,去掉呢料表面光泽。黑炭衬、麻布衬、马尾布、兜布、袖里绸等都经高温定型。制作时,尤为注重“归、推、拔”环节,每件成品都要经过两三次试样,力求让顾客对衣服无可挑剔。
陈陞曙的身世颇为传奇。他十四岁北上俄罗斯,经海参崴到哈巴罗夫斯克,在“别得罗夫洋服店”拜师学徒。期满后,从海参崴乘船经大连来到哈尔滨后,在当时的秋林公司服装部上班。十年后,在道里十三道街开设自己的服装厂。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被苏联侨民会服装店聘为技师,其间多次为苏联驻华大使制装,还为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二路军的副参谋长崔庸健制装。1957年后被秋林公司高薪聘回。
早期创业敢与外国同行叫板
当时的哈尔滨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侨民聚居。服饰方面,华洋杂处。于是,“红帮”裁缝有了用武之地。上世纪二十年代,仅道里中央大街及两侧辅街上就有几十家外国人开的西装裁缝店和商店,俄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日本人卯着劲儿地争夺市场,各显神通。比较有名的都鲁金、沙尔登、司特洛依洛夫、果力得夫、瓦尔沙夫等西装裁缝店,生意十分红火,哈尔滨人赢得了“最敢穿”的美誉。从俄罗斯回哈尔滨的“红帮”,成了洋人西服店的技术骨干。他们从选样、量体、裁剪、缝纫到试衣、成衣、烫熨,学做十分认真卖力,渐渐掌握了从裤子、背心、上装到大衣、燕尾服的全套西服缝制技能。手艺学成后,他们便开始自立门户。1911年春,宁波鄞县人殷伦珠第一个在中国大街(中央大街)开设了“协兴洋服店”。尔后不久,“红帮”裁缝在道里、道外、南岗等地纷纷开办服装店。不管是字号斟酌、门面装潢、店堂陈列、工场设置、成品出样、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敢与外国同行叫板。许多洋人很愿意找手艺好、价格低、服务到位的“红帮”裁缝做西服,“红帮”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乐于奉献制衣为“最可爱的人”
宁波“红帮”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作为令人称道。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红帮”裁缝钱奉昌、顾升财在“早日送军装,穿暖打老蒋”的口号鼓舞下,携服装行业及家属子女自带缝纫设备,日夜加班制作大量棉衣、单服、大衣,支援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及时穿上暖和的军服,“红帮”裁缝成了军需生产的骨干。“红帮”裁缝多年以后说起这段往事,无不流露出为国奉献后的骄傲神情。
建国初公私合营中,在哈尔滨的“红帮”裁缝,无论是自家开设的服装店,还是一家一户的手工式作坊,大都加入了当时的服装合作社。有着31年历史的义昌服装店,当时就加入了哈尔滨市第十七服装生产合作社。1957年,义昌服装店的传人陈宗瑜作为手工业代表,当选为哈尔滨市政协委员。陈泰兴洋服店的陈阿根之子陈祥华,1956年在合作化运动中就在当时为苏联侨民协会下设的哈尔滨市第二高档服装门市部任主任兼裁剪。其他如陈业生、顾兴财、陈仁发等先后在秋林公司、妇女儿童商店等国营服装企业当裁缝了。
作者简介:
沈广华男,1949年哈尔滨生人。省教育学院原纪委书记。曾在省委机关工作。曾任《党的生活》杂志社社长,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