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2月27日讯(记者 张强)松花江同江断面达一类水体标准,珍稀鱼类重现江中。全省城市平均优良天数为340天,处于全国中上水平。2011年黑龙江省环境民生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环保工作实现“十二五”开门红。这是记者从27日召开的第九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上了解到的。
2011年初以来,全省环保系统编制了《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了饮用水源地保护、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十个方面1292个项目。松花江规划增补项目全面开工,整体水质持续改善。出境同江断面周达标率92.3%,达一类水体标准,鲟鱼、乌苏里白鲑、狗鱼、鳌花等稀有鱼类重现松花江,大马哈鱼类大量回归。
环境民生得到切实维护,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2%,为340天,与2010年持平。优良天数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其中,哈尔滨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8%,为316天,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63.6%,湖库达标率70%,省辖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污染减排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年度任务。全省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33座,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每日达63.5万吨。农村环境保护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区21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个,数量列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环保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减排领域延伸到交通和农村,增加了污染减排压力;松花江干流和部分支流水环境质量虽有显著改善,但阿什河、安邦河依然为劣五类水体,支流治理任重道远;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居住环境“脏乱差”已成为当前环境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