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部分医院剖腹产率高达90% 助产士黯然转行
2012-03-02 09:08:59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戴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日讯 农历“二月二”(2月23日)俗称“龙抬头”,这一天,我市多家医院的产科出现新生儿出生高峰。由于预约生产的人太多,一家大型医院不得不从凌晨3点就开始为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一家大型医院在“二月二”这天出生的婴儿中,只有一名产妇是在助产士的陪护下自然分娩的,其余都是剖腹产。业内人士透露,我市一些医院剖腹产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随着产妇剖腹产率的上升,很多医院的产科里能够独立完成指导产妇自然分娩的助产士的数量大幅减少。即使是仍然在产科工作的助产士,由于长期缺乏实际操作,技术水平也在下降。助产士的减少,又反过来促使产妇不得不采用剖腹产,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式”剖腹产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是低于15%,这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只有无法正常自然分娩的孕妇,医生才建议剖腹产。然而,在我们身边,更多的是“中国式”剖腹产。

  妇产科医生告诉记者,在临床上,只有产妇出现胎儿窘迫、产程迟滞、骨盆狭窄或胎头与骨盆腔不对称、胎位不正、多胞胎等指征的情况下,医生才会为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而据记者调查,目前我市一些医院里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据我市一家三甲医院产科主任介绍:“与医学上规定的婴儿巨大,骨盆畸形、狭窄,宫内急性缺氧,母亲患有疾病耐受不住分娩,有突发事件中止妊娠等剖腹产指征相比,目前,产妇或家属主动选择、坚决要求剖腹产,成为施行这一手术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这种无任何指征的手术已经占到所有剖腹产手术的半数以上”

  采访中,刚刚在医院生下一名女婴的李欣悦,向记者描述了她选择剖腹产的经过:“在医院待产的那几天,听到一名产妇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全身都起满了鸡皮疙瘩。这种环境下容易让人产生与其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疼痛还不如‘挨一刀’的想法。”于是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她决定放弃自然分娩,转而采用剖腹产。

  “我身边有六七个朋友生了孩子,只有一个是自然分娩的。剖腹产的人并不都是一开始就打算剖腹产的,而是到了医院才改变的想法。”李欣悦说,“这些人或是怕疼、或是图省事,还有人是在和其他待产的产妇交流后,认为自然分娩会影响夫妻生活和谐,才选择的剖腹产。”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选择所谓“黄道吉日”让孩子降生,也成了一些产妇选择剖腹产的理由。如大年初一、农历“二月二”,这样的“好日子”都成了孩子出生的“黄道吉日”。

  医生的劝导,对产妇选择自然分娩还是剖腹产,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位从医多年的产科医生告诉记者:“分娩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患者和医院都不愿承担风险。与自然分娩相比,剖腹产的风险小了很多。因而医生都会尽量劝导产妇选择剖腹产,从而规避自然分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这导致了诸如胎儿相对偏大、脐带绕颈等原来不被认为很重要的指征,成为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充足’理由。为了减少风险,现在有些产科医生在对待产妇分娩的问题上采取了‘宁可错剖1000,也不能冒险1次’的原则。”

  还有一条极为重要的“理由”,是很多医院主管者与医生都无法拿到桌面上来谈论的:一次剖腹产手术需住院一周,一次自然分娩只需在医院里“停留”两三天,前者比后者要在医院里多花费至少3000元。一些医院和医生也是要讲“成本核算”的,哪个的“经济效益”更高,自然就会“推荐”哪个。作为产妇和家属,医生的意见往往是决定性的。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腹产率,设置的警戒线是低于15%。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剖腹产率已经达到了46%,在我市这一比例又被大大提高,一些医院的剖腹产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

  采访中妇产科医生告诉记者,医学研究表明剖腹产的婴儿与自然分娩的婴儿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给孩子日后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据了解,剖腹产婴儿的免疫力比自然分娩的婴儿低。原因在于自然分娩婴儿的免疫球蛋白是在临产时,尤其是通过产道时,由于受到宫缩的挤压而经过脐带从母体获得。剖腹产婴儿没有经过产道,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差,婴儿日后生病的机会将会增加。除此之外,剖腹产的婴儿因没有受到过产道的挤压,容易出现运动协调能力差、感觉统合失调症、新生儿“湿肺症”、小儿多动症等问题。

  助产士黯然转行

  在当前剖腹产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作为医院产科重要角色的助产士却正在逐渐淡出。记者在我市一家医院产科了解到,这个拥有30张病床的产科,目前只有6名助产士,其中能独立帮助产妇自然分娩的,仅有3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助产士的工作是陪伴产妇全程,包括肚子痛、开宫口、临产、接生、护理新生儿……也就是说,从产妇临产到孩子出生,一般不需要医生的介入。这种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助产士,目前在我市医院的产科里十分缺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助产士的工作风险大和劳动强度大很有关系。

  今年41岁的于洁(化名),在我市一家医院的产科已经当了20年的助产士。她告诉记者,看似瓜熟蒂落顺理成章的自然分娩过程当中,蕴藏着很多异常的危险因素,有些时候情况是瞬息万变的,甚至对孩子和妈妈来说是分秒必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助产士有时所需要承担的职业风险比医生还要大。几年前她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当时一名产妇的情况十分正常,经过了10个小时的看产后,她开始分娩,可是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了产道裂伤。孩子出生后,这名产妇的家属四处去告状,说这是由于她的失职导致的医疗事故。这件事给她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与承担的职业风险相伴,高强度的劳动同样也让助产士们难以招架。于洁介绍,几乎每个助产士都患有腰椎疾病。“我们的工作时间很长,对产妇看产常常超过8小时,陪10多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于洁告诉记者,产妇在分娩的几个小时内,助产士要保持一个姿势接生,需要斜着身体坐着并长时间保持,这是造成腰椎疾病的原因。

  一家医院的产科主任对记者说,她的科里曾经有5名技术非常好的助产士,都因职业风险大和劳动强度高的原因离开了。目前科里仅有的两名助产士还是她强行留住的,否则也早转走了。“由于缺少助产士,那些介于剖腹产和自然分娩之间的产妇,大多都采取了剖腹产。这样的情况,已经让产科陷入了一个怪圈。”

  普通护士的“占位”

  针对我市一些医院缺少助产士的情况,记者从省市两所卫校了解到,每年这两所学校都会向社会输送100多名助产专业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满足医疗机构对助产士的需求。既然可以满足需求,为什么我市一些医院的产科里还会大量缺少助产士呢?

  黑龙江省卫生学校临床学科主任李莉告诉记者,该校很多高级助产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并没进入医院的产科病房,而是被分到了普通病房当护士。究其原因,她说,首先是近年来医院产科的剖腹产率越来越高,对助产士的需求下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每家医院的产科都是医院中经济效益较好的科室之一,科室内的普通护士不愿离开,新毕业的助产士也进不去,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占位”现象。

  除此之外,助产士毕业后无法进入一些大型医院也与其用人制度有关,目前我市一些大型医院招收护理人员都要求具有本科学历,但我国目前对助产士培养的最高学历只有大专,在本科学历教育层面只有助产方向,而没有专业。因此,大专或中专学历的助产士毕业后无法达到医院要求的学历水平而被拒之门外。李莉说:“即使有省内医院来招助产士,招聘的人数也少得可怜。相反,一些外省市的医院产科对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助产士却十分认可,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医院招走。”

  让助产士回到产房

  根据卫生部1978年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应该“助产士与妇产科病床之比为1∶8—1∶10。每6名护理人员(助产士)增加替班1名。”在这部《原则》中明确提及了助产士与产科病房之间的比例。此后的33年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的护理标准又进行了多次改动,但始终再未提及医院中助产士的配置比例。

  这个33年前的规定,并未对医院助产士配备人数产生明显的指导效果,这也正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很多医院产科中普通护士比助产士多出几倍的原因。业内人士指出,这个规定中“助产士与妇产科病床之比为1∶8—10。每6名护理人员(助产士)增加替班1名”的配置比例,今天来看,应该也是合理的。

  采访中李莉说:“现在应该是将产科还给助产士的时候了。”由于缺少规定的制约,一些医院产科内的岗位被大量普通护士占据,助产士无法进入,导致一些本可以自然分娩的产妇,在医生的劝说下改成了剖腹产。

  医院缺少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助产士,产科里的高剖腹产率无法降下来。大量产妇采取剖腹产,医院中的助产士得不到锻炼,技术水平下降,这样的循环在产科里形成了一个怪圈。

  如何破解这个怪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产科主任蔡雁认为,要想提高自然分娩率,首先产妇要转变观念,提高信心,医院要向全社会提倡自然分娩对孕妇和婴儿都有利的观念。产科医生和护士要不断提高处理自然分娩的技术和技能,这是提高自然分娩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持。针对目前很多医院的产科都存在助产士不足的现象,哈医大四院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和提高助产士技能。

  核心观点

  业内人士建议:目前剖腹产的费用一般要比自然分娩高出3000元左右,应该先从手术费用上制定政策。譬如提高自然分娩的报销比例,降低剖腹产的报销比例,鼓励产妇选择自然分娩。对医院采取奖惩措施,自然分娩率高有奖励,剖腹产率高不奖励甚至惩罚,都可以有效降低畸高的剖腹产率。另外,还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譬如上海市从2009年开始试行“产科一贯制”,孕妇对顺产的信心大为增强,剖腹产率降低了15%。还有一些省份对降低剖腹产率下达硬性指标,个别地方甚至表示如果不达标将取消医院的产科设置等。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