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综合地震监测网 发生地震20分钟可精确定位
2012-03-02 10:59:53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王辛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日讯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于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记者从省地震局了解到,目前,哈市已初步形成了包括7个测震台、4个强震台、21个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综合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提高至2.5级,精确定位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呼兰等地将建综合地震观测台

  据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张凤鸣调研员介绍,新《条例》明确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次生严重灾害的建设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如核电站、水库、电厂、化工厂),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由省地震工作管理部门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后方可进行规划、施工。

  同时,新《条例》要求全省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据了解,目前我省共有测震台网65个,其中,哈尔滨已初步形成了综合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提高至2.5级。对辖区及周边5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初步定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精确定位时间不超过20分钟,定位精度小于5公里。

  据了解,未来5年内,我市将在五常、双城、木兰、呼兰等地建设综合地震观测台,届时,哈尔滨的地震监测能力将由2.5级提高至2.0级,市区可达到1.5级。

  哈市已建成320余处避难所

  哈市市民最近一次遭遇“地震”是在去年,10月14日俄罗斯阿穆尔州发生6.6级地震,我市部分地区高层楼房有震感。据了解,监测数据显示,哈尔滨辖区内每年约发生8至10次2级左右的地震,2级左右的地震人及动物一般感觉不到,仅有仪器可以监测得到。

  为防震避灾,我市已统一建设应急避难所20处,可容纳50万人同时避难。另外,哈尔滨各区县及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的避难所约有300余个。据了解,由于哈市中心城区人口、建筑物相对密集,可用于防灾空间的绿地、公园相对较少,尤其缺少应急避难疏散空间。为此,我市将广泛分布在中心城区并有改造空间的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改造成避难疏散空间,并通过提高重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加强中心区向外围城区疏散道路的通畅性,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