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七旬老人孙凤来:收藏“雷锋”47载
2012-03-04 06:30:56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4日讯 孙凤来,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退休前是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副校长,上校警衔,团级干部。1日,记者来到了老人位于哈尔滨市机场路的家。老人家家具不多,但被收拾得一尘不染。最抢眼的是一进客厅,五个连体的书柜足足占据了一面墙的位置,里面摆放的都是孙老收藏的红色书籍,其中有关于雷锋的书籍100多个版本,雷锋像章几十枚,还有与雷锋有关的日记本、藏书票、信封、照片、名片、宇画等几十种物品上千件,实在是让记者大开眼界,

  学习雷锋 义务为官兵理发几十载

  “我们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成长起来的,一直对雷锋充满敬仰之情,做雷锋那样的人是我年轻时就有的追求。”

  孙凤来老人生于1946年,1965年参军,那时正是热火朝天学习雷锋的年月,每名官兵都以学习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为荣。上车时争着给老、弱、病、残让座,上坡的路上帮他人推车……除了争着做这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之外,孙凤来老家的邻居的理发手艺很不错,聪明好学的他在入伍前就跟邻居学了手艺。入伍后,看到官兵到营地外理发不方便,他就用节省下来的津贴买来理发工具,利用午休和休息日给官兵理发,这一理竟是几十载的光景。“那时候,我是走到哪儿,就为大家理到哪儿,在部队为官兵理发;回老家探亲就为乡亲理发;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校上学期间,先为本班同学理发,后来竟发展到为全队师生理发,甚至学校的校长(注:正师级干部)有次看到我为同学理发,还笑着称赞道:理得不错,剪子使得挺熟练。我当上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学员大队长(注:副团级)时,有一次下部队考核学员40多天,回来当天竟有十几个人找我理发。”当记者问他为那么多人理发累不累,孙老笑呵呵地说道:“这是对我理发技术的肯定,人家找你是相信你,我心理高兴着呢,根本不觉得累。”

  收集史料 无偿捐献国家一级文物

  “雷锋说过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有人说我把国家一级文物无偿捐给国家是‘傻子’,作为一名军人,我也愿无私奉献付出,甘愿做国家人民的‘傻子’。”

  孙老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魏洪流故村,村西长眠着17位抗日英烈、老人们讲述的抗日故事,让孙凤来在童年就对革命战争史有了特殊感情。参军之后,抑制不住的“革命战争情结”让孙凤来开始搞红色收藏。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有关雷锋内容的收藏品。

  1996年,孙老退休,他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收藏上,旧书摊、废品收购站,都是他的“宝地”。1996年的一天,他在废品收购站“淘金”时,突然发现一张呈红黑蓝三色、印刷清晰的地图,上面标有“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字样。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日军侵华的历史物证,便当即买下这张图保存起来。在哈尔滨解放50周年之际,孙凤来无偿捐献两件文物给东北烈士纪念馆,其中这张“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被国家文物局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相关专家介绍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一份有关日本侵略者中国进行移民的实物资料,也是日本妄图占领中国东北的历史物证。

  谈到收藏“雷锋”,孙老说:“参军后,一直把雷锋当成自己的偶像,就会把有关介绍雷锋的东西珍藏起来,47年了,我的收藏从来没有间断。每到外地出差,旧书摊是我最经常逛的地方。在废品收购站为一本有关雷锋内容的书将十斤的书全买下来是常事。”更难得的是,每当得知一些雷锋纪念馆征集雷锋的书籍、物品时,孙老会毫不犹豫地捐出去,包括他收藏的1965年版本的《论雷锋》,那是全国最早的论述雷锋的书籍之一。

  宣传雷锋 在雷锋故乡结识黑龙江老乡

  “学雷锋,不仅要做,还要宣传。在这过程中,我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更有信心把宣传雷锋精神的事业做好。”

  收藏雷锋藏品的过程,对孙老来说也是个学习的过程。随着收藏雷锋藏品的增多,他萌生了通过收藏雷锋资料适时举办雷锋资料展,以此弘扬雷锋精神的想法。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孙老先后在平房区731遗址纪念馆、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等地举办雷锋专题收藏展。

  此外,孙老还与全国雷锋专题收藏爱好者到雷锋第二故乡鞍山举办雷锋资料收藏联展,参加了2010年在营口举办的全国第四届雷锋专题收藏联展,在雷锋的故乡长沙市望城县举办的“纪念雷锋同志诞辰七十周年”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结识很多朋友,这其中就有黑龙江老乡谭荒芳。说起谭荒芳,孙老先给记者看了对方寄来的贺年片,指着上面遒劲大气的笔迹,问道:“你能相信这是一位没有双手的人书写的吗?”记者不禁对谭荒芳肃然起敬,孙老则说起他们相识的故事。

  孙老和谭荒芳是在雷锋的老家长沙市望城县相识的。谭荒芳当时是湖南雷锋纪念馆工作人员。1960年,谭荒芳出生于黑龙江北大荒的一个军垦农场。在她8个月大时,一次意外使她永远失去了双手。’1974年,谭荒芳随家人回到了老家湖南望城县。她读着《雷锋的故事》成长,并从雷锋的日记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高中毕业后,谭荒芳在当地办起了一家图书室。每天租一本大书,只收三分钱,她不为金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并被当地政府评为学雷锋标兵。1998年她被团湖南省委评为学雷锋杰出青年。

  勤俭节约 乐于助人的人生最快乐

  “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不但自己要学,还要传给后人。我的钱都用来搞红色研究,宣传雷锋精神了,对于后辈,我能传给他们的只是怎么做人,怎么更好地为别人服务。家人都很支持我的行为,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作为正团级退休干部,孙老有着不菲的退休金,可他将大部分钱投入到收藏活动和宣传雷锋精神的展览活动中。为此,他将物质生活标准几乎降到了最低。

  对于自己付出的大量精力和金钱,孙老无怨无悔,“学习雷锋日”快到了,老人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雷锋那样的人。一个人做自己心里乐意的事,无论如何受累吃苦,奉献付出,他的心里都是甜的。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这些美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当兵在部队,和爱人两地生活12载,她在家里讲奉献照顾年幼的孩子和我年迈的老母,孩子们之间讲团结友好,让我们这个家庭其乐融融。我参军几十年,乐于助人,做事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学习雷锋标兵。有人说我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但我更觉得自己是雷锋精神的受益者。”

  回来的路上,记者眼前不时浮现着老人聊起雷锋时的愉悦表情,耳边则传来他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话语:“学雷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我会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大家需要,我会在宣传雷锋精神的路上一直努力做下去……”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