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日,我省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等,代表们说修改刑事诉讼法对于保障公共安全,特别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邱成摄
黑龙江日报3月10日讯 3月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两天来,参加会议的黑龙江省代表团在对草案进行分组审议时一致认为,这次刑诉法“大修”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是民众吁求和国家意志有机契合的结晶,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进程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代表们指出,这次修改,是在1996年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修改,也是近几年来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次总结,适应了惩治犯罪和加强对公民权利保护的迫切需要。让老百姓从立法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使得这部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程序法修正案草案获得了广泛的民意基础。草案积极回应了公众对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迫切吁求,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的魅力。 代表们在审议时指出,修正案草案充分彰显了科学立法的精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从2009年初开始着手刑诉法修改方案的研究起草工作,全国众多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参加了草案的起草和研讨。这种科学严谨的立法态度,有利于形成专家与立法工作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立法机构收到内容更全、质量更高的建议。同时,修正案草案充分反映了国情特点,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既坚持与时俱进,又不超越现阶段的客观实际,真实反映了我国当前的法治水平,使“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得以具体化。 修正案草案在总则中明确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代表们研读这次修改后的条文时,清晰地看到了一条“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线。此外,防止刑讯逼供,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明确逮捕条件,严格限制“不通知”家属情形;辩护律师介入提前,涉嫌伪证需“异地”侦办等,也得到代表们的赞成。 分组审议时,从代表们由衷发出的赞许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此次刑诉法修改的难能可贵。大家说,作为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我国现行刑诉法制定于1979年,此次修改是继1996年首次修正以来的又一次修改。无论是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还是完善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制度以及规定特别程序,这次修改既是对16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的主动适应,也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