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佳木斯3月12日讯 市郊区为改善赫哲族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挖掘赫哲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业,依托敖其湾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整体规划建设了敖其湾赫哲族旅游景区,把旅游业作为推动优化郊区产业升级的先导产业,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已经成为全省100个最值得去的景点之一。
园区规划区面积203.76公顷,区内山林面积78公顷,平川耕地102公顷,沿江滩涂地22公顷。为保护、挖掘、整理赫哲民族文化,郊区确定了以传承赫哲族的历史、语言、渔猎生活、民俗文化、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口,全力打造特色载体,创建特色品牌,推动赫哲文化走向世界的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该区依托园区,建设了占地1260平方米的赫哲族文博馆,为赫哲族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场所;建设了占地8490平方米的神树广场,是村民休闲活动场所和旅游区游人集散中心;建设了占地1142平方米的萨满神屋,为赫哲族人供奉萨满教天神和祈求平安、丰收的祭祀场所;建设了占地1360平方米的水上舞台,是旅游区内举办赫哲歌舞表演的主要演出场地,积极组织赫哲族居民学习赫哲民俗歌舞表演,充分展示赫哲风情,原创的赫哲歌曲“美丽的敖其湾”在省、市多次获奖;投资22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赫哲族小学,成立了省内唯一的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和鱼皮技艺传习所,并聘请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老人为村民授课,90%以上的村民能说赫哲语,在全省赫哲语比赛中获得集体一等奖。20名村民学会了鱼皮画等工艺品制作,每年人均增收1.7万元。还经常组织文化界人士对敖其赫哲族村进行调研、采风,出版了《黑土情怀》赫哲族专辑,向人们展示了郊区赫哲族的灿烂文化。2009年,郊区成功举办了赫哲族全国第八届“乌日贡”大会,进一步弘扬了赫哲族传统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增进了民族团结。
在项目规划上,提出了要“高起点、大手笔、建精品”,力求把园区建成“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精品项目。该区坚持新区建设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与改善赫哲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的总体思路,结合敖其赫哲族村资源禀赋、民俗风情和村民的要求,实现了旅游区建设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双赢。走进新村,环村路、村内街道两侧栽植的杏树、柳树、金叶榆等树木一片翠绿,3.2公里长的村内水泥路旁安装着40盏仿古太阳能路灯,103户居民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全部完成。昔日的荒山坡上崛起了一座“村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村,农村人过上了比城里人还现代化的生活。
园区总体定位为以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影视文化、赫哲文化、民俗文化为基本要素,把园区建设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地、东北地区自然生态观光及特色文化体验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其中,影视文化创作区主要依托敖其湾影视基地,开展影视文化创作及拍摄工作。敖其湾影视基地占地1.8公顷,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于2008年,主要建设有佳木斯城门楼、江边码头、城墙、程家大院、日本神社、牌坊等建筑。民间民俗艺术品展销区以敖其湾文化产业中心为依托,在园区兴办文化企业,开设文化会馆、文化工作室、特色餐饮等,使其既可作为创作、制作场所,又可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参观景点,形成前店后厂的制作销售产业格局。在建设好文化产业园区的同时,该区还进一步开发建设周边的卧佛山风景旅游区、杏花谷、创意农业区等旅游景点,有机整合这些旅游资源,使之浑然一体,相映成辉,将敖其湾赫哲族旅游景区打造成全市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的核心区和重要的旅游名片。开园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0多万人次,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