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3月19日专电 题:哈尔滨:物业服务站能否解决老旧住宅“无人管”?
新华社记者 强勇
哈尔滨市从去年开始探索建立社区物业服务站试点,对全市没有物业服务的老旧住宅进行管理。但截至目前,该市初步组建的183个物业服务站服务费收缴率却不足30%,部分居民对此还没有完全认同。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建立物业服务站有助于推动城区物业管理全覆盖,但这一探索也面临着资金运转、服务转型和基层接受程度等困难,需妥善处理。
无物业老旧住宅有了“新管家”
“由于没人收垃圾,最后就都扔进小区院子里的一个大坑,周围蚊蝇乱舞,到了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和平邨社区物业服务站站长于笑侠说,这个小区在上世纪90年代产权单位黑龙江省机械局解体后,就没人管理了,屋面漏雨、墙体透寒、下水堵塞、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直到成立物业服务站才得到解决。
一直以来,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等使老旧住宅成为物业管理的头疼事。记者从哈尔滨市房产管理部门了解到,目前该市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住宅超过2000万平方米,占全市既有住宅总量近两成,涉及数十万户居民家庭。这部分住宅因为无人管理、维修投入严重不足,居民反映强烈。
去年6月份开始,哈尔滨市着手解决老旧住宅“无人管”问题,计划在两年内建成300余个社区物业服务站。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巡视员石秀彬说,社区物业服务站是非营利组织,隶属于社区居委会,接受市、区物业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指导和监管。物业服务站将结合居民服务需求,提供环境卫生保洁、日常综合维修、庭院整治绿化等3大块基础性服务,收费标准为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0.40元。
“物业服务站不等同于物业管理公司,它主要针对没人管的老旧住宅,提供最基础的服务。”石秀彬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哈尔滨市建成社区物业服务站183个,管房面积40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过5万户。
据悉,今年哈尔滨市将继续建设121个社区物业服务站,使无人管理的老旧住宅物业覆盖率达到100%。市财政还将同期投入2000万元维修改造资金,以物业服务站管理的老旧住宅为重点,争取让居民不再受停水、断电、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困扰。
全面推行遭遇“尴尬事儿”
建社区物业服务站本是件为民解忧的好事,但不到30%的服务费收缴率却让这一探索多少显得尴尬,甚至一度陷入困境。
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处长张晓辉说,服务站运行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收费难。实际上每平方米4毛钱已经是收费的最低标准,这些钱全部都用在老旧住宅的清洁、维护上了。目前哈尔滨市按每个服务站平均4万元标准给予补贴,但维持物业服务良性循环只靠政府单方面投入是不够的,居民也应分摊一部分。
“政府补贴的4万元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得要居民配合。”香坊区一位社区主任告诉记者,服务站刚成立时进行了必要的绿化服务和楼体改造,花费10余万元,这些钱都由街道承担。这些工作居民都看在眼里,但一说到收费就没多少人吱声了。
经费不足、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使物业服务站的推行遭遇困境。除此之外,哈尔滨市的这些老旧住宅多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板楼”“筒子楼”,管理起来很不方便。张晓辉说,这些老房子情况比较复杂,有相当一部分都已经对外出租,收费时很难找到房主。还有很多居民把历史遗留问题也全部反映给服务站,要求一并解决,比如没有产权证、各类手续不全,这就超出服务站管理范围,加大了管理难度。
让弃管住宅“有人管”且“管得好”
石秀彬表示,物业管理是一种市场行为,业主理应按合同缴费,物业企业或服务站也要按合同提供规范化服务。当前存在的服务站收费难、推广难,业主和物业管理者都有责任。
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全面推进物业服务站的关键是做到服务转型升级。张晓辉说,物业站工作人员直接面对群众,能否关注他们的生活感受将影响到物业管理的决策实施和成效,对此物业从业人员首先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思维,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建议,物业管理处要强化对街道、社区物业机构的培训,让基层工作人员认识到推广服务站的必要性,并指导街道、社区召开业主大会,引导业主委员会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居民物业服务的消费意识,建立业主与服务站平等协商、互动的平台。
董鸿扬、张晓辉等人强调,相关的监管不能放松。社区居委会应至少每半年公开费用收缴清单和财务收支账目,并以服务质量为标杆,对街道办事处、物业服务站进行不定期考核,对费用支出、服务态度和质量等监督,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使居民乐于参与并真正了解物业服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