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清明节期间大庆网络祭祀屋日增3000个
2012-04-05 09:21:16 来源:东北网-大庆日报  作者:隋琳琳 程诚 卢晓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5日讯 清明祭祀高峰已过,4月4日下午,全市各个祭祀点渐渐安静下来,记者从市民政局和一些祭祀场所了解到,今年,更多市民选择文明、低碳祭祀等方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错峰扫墓祭扫者少10万人

  今年4月2日至4日是祭扫高峰,尤其是清明节当天。4日,记者依次走访了市殡仪馆、净园公墓、天园殡仪馆,发现祭扫人员并不太多,中午时分,只有零星几个祭祀者前去扫墓。

  净园公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高峰期来祭祀的人明显比往年少。据民政部门统计,今年清明期间祭祀人员是215985人,与去年的30多万相比,减少了近10万人。

  “主要是错峰祭祀,清明前夕已经有不少人提前祭祀了,再加上网络祭祀分流一部分,今年祭祀的人数明显下降。”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到祭祀场所的车辆是52238台次,比去年的70000多台次少了近两万台次。错峰祭扫,再加上今年免费祭扫车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例如净园公墓就发送6台通往市区的祭扫车,至少解决3180人的出行。“自驾祭扫的人一少,祭祀交通也更顺畅更文明。”

  近四成祭扫者选择鲜花寄哀思

  记者于4月3日和4日走访祭祀场所发现,扫墓人群带的东西比往年少了不少,有的只拎了一小包祭祀物品,有的只拎着少量黄纸,捧着鲜花祭祀的人也不在少数。

  “往年那些大捆小捆推小车祭祀的,今年基本看不到了。”不少公墓工作人员这样说。

  在龙凤公墓,祭祀者孙瑞一家三口只买了一束鲜花。他表示,以前又烧纸又烧香,既污染环境又对森林防火造成隐患,今年全家用鲜花寄托哀思。

  龙凤公墓李主任表示,通过这几年清明节扫墓情况看,文明祭祀的风气已基本形成,点火烧香的越来越少,告别陋习的人越来越多。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流富表示,今年清明鲜花祭祀达到了35%,很多人自带鲜花,默默伫立在墓碑前,也有人用刷子精心清洗墓碑,他们还为祭扫者免费提供了钩、杆、齿、刷等工具。

  网络祭祀屋等现在已达40多万个

  近年来,网上祭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据了解,清明前后,我市新建网络祭祀屋、灵堂等73283个,最多时,每天新增3000个。

  “网上祭祀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2009年,市民在网上设立的祭祀屋、灵堂、墓地只有83470个,现在已达40万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为亲人在“网络陵园”里设陵墓、发祭文等方式来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虚拟的世界里寄托对亲人真实的思念。

  


 

  祖籍河北的徐先生在大庆工作已经5年了,母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清明假期只有3天,如果回家扫墓,来回路上就得两天半,不回去吧,心里总觉得对不起我妈。”后来,徐先生在某大型祭祀网站上给母亲设置了一个豪华陵墓,在网上为母亲上香、献花。

  “虽然这一切都是虚拟的,但我对爷爷的思念是真实的。”对此,市民刘佳女士说,在网上陵园,她可以随时打开电脑“看望”爷爷。刘佳认为,祭祀的内涵不在乎烧纸、磕头这些形式,而在乎寻求心灵的慰藉,网络祭祀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新载体。

  4个祭祀鼎一天收10立方米纸灰

  为倡导文明祭祀,今年我市仍在各主要路口设置了文明祭祀鼎。近日,记者到部分鼎器摆放地点进行了采访。

  纬三路和经八街交口附近的一位环卫工人说:“前几年虽然也设了祭祀鼎,但还是有人在地上烧纸,沥青地面烧得都裂开了,水泥地面和步道板砖也都烧得黑乎乎的,今年这种现象基本没有了。”

  家住万宝小区的孟女士也坦言,清明烧纸祭拜逝者是中国传统习俗,文明祭祀鼎既尊重了群众节日期间祭祀的传统习俗,又倡导了文明祭祀新风,一举多得。

  “和往年相比,地面和草坪烧灼的痕迹少了50%。”据市城管委东风新村市容环境管理处主任陈强介绍,拿放置4个祭祀鼎的路口来说,一天能收3垃圾车、近10立方米的纸灰。“今年我们又新定制了40个文明祭祀鼎。随着祭祀鼎数量的逐年增加,文明祭祀的市民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明显感觉祭祀鼎越来越不够用。”

  陈强告诉记者,祭祀鼎是纯铁打造,往年经常会有物件丢失。然而今年,东风新村和万宝地区没有一个祭祀鼎丢失,零件也都完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