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员乔婷娇:矗立在心中的精神殿堂
2012-04-09 22:31: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9日讯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两名解放军战士在汽车驾驶室里读毛主席著作。一个是我的爷爷乔安山,另一个,爷爷让我叫他雷锋爷爷。上学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叫雷锋叔叔。我问爷爷为啥这样,爷爷对我说:“我和雷锋一起在鞍钢当工人,一起入伍又在同一个班,还开同一辆车,你叫我爷爷,也要叫他爷爷啊!”从我记事起,爷爷就给我讲雷锋的事迹,教我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照着《雷锋故事》识字。每年清明节,爷爷都带着我们全家去给雷锋爷爷扫墓。在我心里,雷锋是我们家最亲近的人,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

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员乔婷娇 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走进绿色军营,当一名像雷锋那样的解放军战士,一直是我最大的梦想。2009年底,部队到我们大学征兵,我毫不犹豫报了名。当看到入伍通知书是雷锋生前所在团,而且是到团里的雷锋纪念馆担任解说员时,我激动地跳了起来。在12月18日雷锋生日这天,爷爷冒着大雪亲自把我送到“雷锋团”。在雷锋纪念馆,爷爷轻轻抚摸着雷锋塑像,流着泪说:“班长,过去我总担心有一天走不动了,不能再外出讲您的事迹。现在好了,我的孙女来接我的班了,我死也瞑目了……”从爷爷深情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期待,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

  走进雷锋纪念馆,看到雷锋划了很多重要标记的《毛泽东选集》,写下的一篇篇催人奋进的日记,穿过的补丁摞补丁的千层底袜子,用过的帮了无数人的节约箱,开过的完成各种保障任务的汽车,以及一幅幅反映雷锋刻苦学习、从严训练、努力工作的照片……爷爷讲过的雷锋故事一下子鲜活起来,记忆中雷锋爷爷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来。雷锋只活了22岁,可短暂的生命却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他像一颗恒星永远闪烁在道德的天空。我一连好几天都呆在各个展室,反复思索着,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什么让他充满激情?我怎么去介绍雷锋?团领导告诉我,悟透了才能讲解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我认真了解纪念馆628件珍贵文物,用心感悟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件实物蕴含的精神,深刻领悟雷锋平凡中的伟大、朴实中的崇高,把1万多字的解说稿记在心里,把雷锋的故事融化在血液里。面对不同年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讲解;面对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视角解读。去年7月,江苏省无锡市一所小学的师生来参观。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一进大厅就问这问那,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拽着我的衣角问:“姐姐,雷锋叔叔是什么星座啊?”我想了想,对他说:“雷锋叔叔是射手座吧。”小男孩兴奋地说:“射手座的人性格开朗,喜欢追求梦想,怪不得雷锋叔叔这么优秀。”小男孩的话一下子把同学们都逗乐了。就这样,我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从雷锋的“星座”讲到雷锋的“粉丝”,一步步把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入雷锋叔叔的精神世界。

  雷锋精神闪耀着永恒的道德之光,雷锋纪念馆是一座神圣的精神殿堂。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都能从中发现真善美的魅力,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道德的力量。从1962年10月建馆开始,团里就决定向社会开放,不分节假日、不分八小时内外,只要有参观的就开馆,至今已接待工人、农民、学生等国内外参观者150多万人次,成为享誉中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团队几十次外出执行重大任务,无论走到哪里,都把雷锋纪念馆建到哪里,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近年来,为了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绽放出时代的光彩,团里在雷锋网站制作了“数字雷锋纪念馆”,还把雷锋纪念馆陈列资料刻成光盘,赠送给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目前已经赠送光盘近万张,让雷锋真正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我永远忘不了千里寻雷锋的一对父子。这对父子来自河南省尉氏县一个贫困村庄。父亲张守仁和妻子离异后,儿子张波变得不爱学习,还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张守仁把雷锋事迹讲给儿子听,还找来《雷锋故事》陪着儿子一起读。几天后,儿子突然问道:“这样的好人,能是真的吗?”为了打消儿子的疑问,张守仁携子北上,千里迢迢来到我们纪念馆。团领导当晚就安排专场参观,一起重温雷锋的事迹,播放雷锋当年的报告录音,并组织解说班与父子俩面对面地交流。临走时张波问我,雷锋做了那么多好事,不为名不为利,他到底为了什么?我告诉他,雷锋日记中有一句话: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张波把这句话记在了心底,回到家就像换了一个人。当年底,他给我们寄来了全优成绩单和“三好学生”奖状……

  “雷锋团”是上级确定的迎外单位,每年都要接待许多外国人。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国家、什么肤色,无论他们拥有什么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都对雷锋精神非常敬仰和崇拜。2005年8月,美国青年雷夫?罗杰斯来锦州商业银行工作。一次偶然听到雷锋的故事后,他便把雷锋当成偶像,名字雷夫改成“雷锋”,还专门到团里了解雷锋事迹、收集雷锋资料。他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并自费印刷,赠送给在中国的外国人,寄给在美国的朋友。他还以雷锋为榜样,为灾区捐款、慰问孤儿,到学校义务教授英文,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洋雷锋”。2007年,辽宁省首次把“雷锋奖章”授予这位可敬的美国人。罗马尼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在参观留言中写道:“雷锋纪念馆展示了一个忠实战士的模范一生,这个纪念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和发扬牺牲精神的好课堂。”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掘江义仁留言:“雷锋属于全世界。”瑞士国防部长施密特参观后真诚地说:“雷锋是个永远活着的战士,他坚持奉献与和平的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该把雷锋这种精神弘扬到全世界。”

  作为90后,我们都是看大片、吃薯片、玩芯片长大的,都喜欢超女快男,也崇尚个性自我。雷锋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我每讲解一次,都会引发对“为谁活着、怎样做人”这个人生课题的思考。我感到,仅仅做一名雷锋精神的传播者是不够的,还应该做一个雷锋精神的践行者。2010年11月,听说身患白血病的中学生张佩文,正在北京307医院急需相匹配的骨髓时,我便产生了捐献骨髓的念头。我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发现有的说骨髓配型过程疼痛难忍,也有的说骨髓捐献后会出现不良反应。看到这些,我心里有些犹豫了,就向爷爷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记住你雷锋爷爷的话:‘要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学雷锋做好事,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在爷爷的支持下,我专门请假到北京做了血型配对采集。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我配型没有成功,我难过得哭了。临别时,我把一个月的津贴360元钱都留给了小佩文,并鼓励他好好养病,答应他等病好了,带他到雷锋纪念馆参观。

  去年12月,我面临着人生的一次艰难抉择:我当兵两年已经服役期满,而学校规定服役期满不回校复学取消学籍。我是我们家第一位大学生,是选择自己苦读12年换来的大学学业,还是选择留在部队继续宣传雷锋精神?一时间我内心非常矛盾。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继续留在部队。因为,我觉得上大学能够增加知识的厚度,而在雷锋纪念馆却能提升精神的高度;知识的增长可以后补,精神滋养的机会却弥足珍贵。我愿意坚守在解说员岗位上,把美好的青春年华融入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