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学雷锋,一生不变的承诺
2012-04-09 22:32:2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9日讯 我和雷锋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当兵。1962年2月19日,又和雷锋一起参加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恰好住在同一个房间。9天的朝夕相处,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会议结束时,雷锋亲笔给我题写赠言:“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的赠言写在我的日记本上,但勉励的话语字字铭刻在我的心里。此后,我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从战士一直干到“雷锋团”团长。

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 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我们老团队学雷锋氛围非常浓厚,从新兵入伍到老兵退伍,有一整套的熏陶、引导和激励机制。“走进来学雷锋,走出去做雷锋”是团里几十年不变的“团规”,我们历任团领导都用这个“团规”教育官兵、鞭策自己,全团官兵都把学雷锋、当传人作为人生的目标和追求。1985年底,我从团长岗位转业,看到回乡的战友始终牢记“团规”,自发成立了许多“学雷锋小组”、“学雷锋服务队”,经常开展学雷锋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内心感到非常欣慰。高兴之余,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所有的战友组织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群体辐射效应。我产生了成立“编外雷锋团”的想法,主动与老团队汇报沟通,团党委非常重视和支持,还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1997年4月,经邓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我们560名雷锋的战友组成“编外雷锋团”,团部设在市人武部,由我任团长,原团政治处主任姚德奇同志任政委。从此,我们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由自发到组织、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

  我们这批战友大多和雷锋有过亲密接触,有的和雷锋一个连队,有的和雷锋住上下铺,有的和雷锋一起站过岗、一同施过工,对雷锋同志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有着切身感受和体会。复员转业后,虽然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大家始终牢记自己是从雷锋身边走来,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雷锋战友这个光荣称呼,都像雷锋那样听党话、跟党走。我转业分到邓州市文明办任副主任,很多亲属劝我:“你是‘雷锋团’团长,却安排个副科级,赶快找找领导,咋说也能给个高点的职务。”对此,我一笑了之,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老战友丁士豪复员后先后在县磷肥厂、白酒厂工作,在哪都是劳动模范。1997年,58岁的老丁和两个女儿同时下岗,他体谅政府的难处,不等不靠不找,主动带领全家到农村承包了10亩荒地。有人不理解:“老丁,你是为国家出了力的人。现在厂子倒闭了,你的工作也丢了,你也太亏了!”他哈哈一乐:“自从成为雷锋的战友,脑子里再也没有‘吃亏’两个字。”老丁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战天斗地,终于走出困境,他们种植的无公害蔬菜供不应求。这些年来,像老丁这样在企业转轨改制过程中下岗的老战友有110多人,他们顾大局,识大体,为党分忧,有86人主动到乡镇企业应聘,30人到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成为勤劳致富带头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我的这些战友们在部队时,都亲耳聆听过雷锋作报告,都亲眼见证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我们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大家返乡后,坚持沿着雷锋的足迹走,照着雷锋的样子做,立下“不靠雷锋沾光,要为雷锋争光”的誓言。雷锋同班战友高国建,退伍后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看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下定决心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架桥修路没资金,他就组织村里青壮年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承揽建筑工程;为解决村里用电难题,他东奔西走筹措资金。重病在床的母亲看着儿子愁眉苦脸的样子,拿出为自己准备后事的2000块钱。当高国建从城里拿着审批手续回来报喜时,母亲却在头天晚上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人均收入由过去的700元增加到2000多元,10年中增长了3倍,电灯代替了煤油灯,泥巴路变成了砂石路,被市里评为小康村、文明村。2002年,高国建却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带领群众植树现场。出殡那天,全村2000多人都来为他送行。一位60多岁的村民跪在高国建灵前一边哭一边说:“国建啊,你天天想的是老百姓、为的是咱群众,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你是为俺们累死的啊!”城郊乡烟叶站站长高林富,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教群众学技术、育烟苗、搞管理,几次累得晕倒在地里。退休后自购一辆三轮车,十几年如一日免费接送老弱病残人员,临终前他拉着老战友们的手问:“我像不像雷锋?”大家含着眼泪说:“你是当之无愧的‘雷锋’!”听了这句话,他才带着欣慰的笑容闭上眼睛。邓州市的群众都说,雷锋的战友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几十年来,我们这些老兵不仅带头学雷锋、做雷锋,而且深入到机关学校、厂矿社区、田间地头宣讲雷锋,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我们有一条规定:只要是介绍雷锋、宣传雷锋,不管路途远近,不管人数多少,不管条件好坏,都是有求必应。一次,我带着5名成员应邀到成都作报告,很多单位听说后纷纷找来。我们上午讲、下午讲,晚上也讲,连续讲了十几场,当时我的嗓子都讲哑了。听报告的同志都很感动,他们在赠送的锦旗上写着:继传统,掏红心,谱写园丁曲;学雷锋,洒汗水,当好育花人。十几年来,我们“编外雷锋团”宣传雷锋的足迹遍布8个省45个县市区。近几年,个别人在网上诋毁雷锋、恶搞英雄,有的媒体还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公交车上该不该让座”当作热议话题。对此,我们大力宣讲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立身做人的根本支撑,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我们大张旗鼓地组织大家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打雷锋标语,用我们的激情感染大家弘扬新风正气。现在,“编外雷锋团”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一张鲜亮的道德名片。

  作为“雷锋团”的老兵,我们在传承雷锋精神中有感动、有振奋,也有遗憾。遗憾的是,我们560名战友中,已有200多人带着奉献的满足离开了人世。振奋的是,“雷锋团”经上级批准,每两年从邓州市选拔100名优秀青年到团队当兵,这些青年退役后全部加入“编外雷锋团”,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新火种。目前,我们已经发展到4500多人,还有上万名群众申请参加。感动的是,各级组织给予了我们很多关怀和荣誉,“编外雷锋团”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军“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还作出了向“编外雷锋团”学习的决定。

  如今,我们可以自豪的向老团队报告:雷锋精神已经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个学雷锋、树新风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生生不息。我们将在老团队这杆学雷锋大旗引领下,珍惜荣誉,再接再厉,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发扬,在学习雷锋的征程中再写新篇章,再续新辉煌!

责任编辑: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