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3日讯 (记者 侯巍) 走进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绿色有机杂粮食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大牌子,醒目地矗立在阳光里。“沈八村能有今天,多亏有‘老林’这样的能人。他不仅带领本村的老百姓发家致富,临近几个乡镇的百姓也有很大受益。”大用镇党委书记张雷对林永明赞不绝口。
“土地倒包”让农机派上用场
2003年,为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省政府投资1800万元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个县(市)18个村建设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大用镇沈八村幸运的成为试点之一。林永明看准了这个机会,在省政府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和几个农机大户又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81万元挑起了头。”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农民每户土地只有几条垄,大型机械无法连片作业,农机作业空负荷运转过多,作业成本高,入不抵出,农机合作社根本就无法正常运转。几个合作伙伴很快就没了劲儿。为了改变现状,林永明想到了“土地倒包”。秋收下来,确保一亩地给老百姓400元,这比老百姓自己种地要合算得多,而且,老百姓也可以省下时间去外地打工。经过林永明好歹劝说、终于承包下了1500亩地,拖拉机可以连片作业了。这一年,粮食大丰收,林永明按照当初的规定把钱如数付给了老百姓。
发挥农机合作社优势造福百姓
如何把土地“变大”,让老百姓真正尝到加入农机合作社的甜头,腰包都鼓起来,林永明下定了决心,“发展集中连片经营的现代农业,让‘土地倒包’更加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老百姓才信得过,才会把土地放心的交给你,才会在彼此的信任中实现双赢。”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租赁经营和订单生产三种流转形式进行规模经营。农民的承包地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保底收益已经高于自己经营的收益,还不失增值收益,实现了转包土地的农民不失权、不失业、不失利。”区农业局党委书记孙志国很支持林永明。
2006年,大用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5000亩,其中承包农民土地3000亩,实行订单农业2000亩。2007年,合作社吸引了周边4个乡镇9个村575户农民1.5万亩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2008年,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5万亩,带动农户930余户,其中合作社自主经营5000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万亩。经过几年的发展,大用农机合作社日益壮大,仅与农机化相关的固定资产就达810万元,拥有大型农机94台(套),入社农民累计增收1323万元,人均收入8200元。在经营土地的同时,林永明还为乡亲们开辟了多条增收渠道。股东中有劳动力260人,他结合产业布局和个人特长,最大限度地优化劳动力资源,除少数种田大户、养猪能手从事种田、养猪外,其他成员都脱离了农业生产,在合作社下属的种子研究所、生物有机肥厂、酒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管理和务工,常年务工人员收入可达8000元。此外,合作社还雇佣周边村屯农民340人,带动了一方农民离土创业。
科技支撑让乡亲们获益
2009年,林永明受政府的委托,兼任合作社所在地沈八村新农村建设负责人。林永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能再做大农户,摆脱‘靠天吃饭’的固有束缚,建立自己的品牌,强大科技支撑力,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道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才会热气腾腾,我的乡亲们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林永明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省土肥管理站、省农机总站、市农科院以及区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和农机工程师为主体的专家顾问团队,直接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开发提供服务和指导。
“2005年以前,全社粮食都是原粮销售,没有附加值,跟市场不搭边,卖多卖少看年景。从2006年起,开始开发以玉米碴为主的系列杂粮产品,注册了“禾下土”商标,获得了国家A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又获得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超市进入资格。每吨的出厂价格达到8000元,原粮通过深加工每亩增值600元,是卖原粮收入的两倍。你说老百姓能不高兴么!”林永明很自豪,“我们还在北京、上海、南昌等地设立了5个办事处,建立了专业营销队伍,这些营销人员都是村里有胆有识的年轻人,得培养锻炼他们,这以后他们还得出大力呢!”
和乡亲们共同享受幸福成果
富了,还要幸福。林永明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社村资源,合力发展农村经济、合力建设基础设施、合力兴办公益事业,走出了一条“以社带村,以村促社,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合作社先后投入950多万元,硬化道路、修建排水沟,兴办自来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五保家园”,辟建5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变,2010年,沈八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