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绥芬河立足口岸优势加快县域发展
2012-04-19 10:55:1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4月19日讯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7公里,辖区面积460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197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计划单列市。绥芬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通过绥芬河可借助俄罗斯港口打通黑龙江省到日、韩等国家的出海口。绥芬河既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也是承接我国振兴东北和俄罗斯开发远东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被国家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绥芬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5851”发展战略为目标,认真落实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始终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经济总量不断放大

  2011年,绥芬河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7亿元,同比增长12%(按现价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1.5亿元,同比增长41.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1.9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同比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8亿元,同比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5元,同比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3元,同比增长39%。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64县(市)排名第一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额实现70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口岸过货达到689万吨,口岸过客达到98.7万人次。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绥芬河全国最大进口木材集散地的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使木业“英气勃发”。此外,发挥口岸和地域优势,其他工业项目也呈现出长足发展态势。

  2011年,绥芬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产销矛盾,实施品牌战略,制定了市级领导跟踪品牌升级服务工作方案,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木材进出口集散地和“进口木材加工复出口”指定口岸等区位和政策优势,抓实“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两个切入点,切实做大做强进口木材加工这一支柱产业。引导和扶持部分木材加工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加快木材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大亚、圣象、三峡木业等龙头企业相继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申请了企业自己的商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目前,大亚木业已发展为全省最大的中高密度板生产企业,鑫麟木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曲美家具、三峡、聚鑫等企业木材精深加工项目的落地生产,正将绥芬河市木材加工业带上提档升级的发展轨道。维多宝有限公司的“维多宝”食用菌商标由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为驰名商标;乌拉薇妮娜酒业的葡萄酒灌装、德国耐火材料等一批大项目已启动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同比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5.7亿元,同比增长27.1%。

  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规模扩大,而且总体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木材粗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正向精深加工拓展升级,小规模、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方式正逐步转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100%, “三废”治理率不断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

  对外贸易,是绥芬河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渠道。2011年,绥芬河充分利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有利契机,不断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0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对俄进出口贸易约占全省30%。境外投资项目共计126项,超亿元的项目4个,年度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9家,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项。全年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农副产品、钢材、锯材等出口比重提高,进口商品规模日益扩大,煤炭、原油、钢材的贸易额涨幅均超过100%。

  财税收入大幅攀升

  2011年绥芬河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亿元,同比增长19%。国地两税收入增加明显。去年年初以来,绥芬河市财税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多种办法强化税收源头控制,同时强化与房产、土地等部门的协同管理,多项措施并举,保证了财税增收的幅度。2011年绥芬河市金融服务有序开展,金融形式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各项存款余额预计实现102.5亿元,比年初增长3.8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2.5亿元,比年初增长14.22亿元。

  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2011年绥芬河市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绥芬河医疗保险实现城镇人口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省级“标准化合格学校”达标率100%,医药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经过努力,绥芬河市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三优”文明城市先进市荣誉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卫生城”、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奖和省级“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二是狠抓学校安全工作,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三是大力发展职业和民办教育,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省医改监测评估18个县级市排名第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1%。疾病预防控制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和流行。

  文化发展展现新亮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100%覆盖,基层文化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在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工作顺利推进。

  劳动和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绥芬河市社会保障能力继续提高,养老保险覆盖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城镇人口全覆盖。

  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园区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亦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贸易、保税物流和加工三大产业,全力做大贸易、流通、市场和财源,以充分发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在拉动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方面的引擎作用,努力打造中俄边境最大的外向型产业园区。目前,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一期已正式通关运营,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毕,将于今年底封关运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已有国内外75家大企业入区落户。

  绥芬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已形成以木材加工、食品制造、服装加工、现代物流为主的产业园区,正逐渐成为拉动黑龙江省地产品出口的进出口加工基地。由于国家首次批准的合作区面积5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完毕,目前,绥芬河市结合实际,拟将合作区新增规划面积扩大到16.5平方公里,扩区后的区域范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市共建的重点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思路是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动,以铁路向区内延伸为依托,充分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强力推进“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战略部署,打造面向东北亚、服务黑龙江的现代产业集群,努力把园区建设成我省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政策试验区、产业示范区。

  开发开放不断深入

  绥芬河因口岸而兴,亦因口岸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2011年,绥芬河市在沿边口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抓住一切有利契机,拓展开发开放新局面,取得各项重点工作新突破。

  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申办工作。已经编制完成了《绥芬河建设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规划》、《绥芬河市建设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可行性研究》、《绥芬河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近期国务院将批准黑龙江省包括绥芬河市在内的18个沿边县市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标志着绥芬河市试验区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支线机场建设。2011年11月初,民航东北局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赴绥芬河召开了绥芬河机场选址初审评审会。经过专家初审和讨论,确定绥芬河机场建设首选场址为东宁县绥阳镇柳毛河西场址。近期将邀请国家民航局来绥芬河市召开机场选址复审会议。

  谋划绥满产业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推进牡绥地区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前国家发改委根据这一精神将出台绥满产业带发展规划。

  全国发展改革试点中小城市申报工作。根据国家推进全国第三批中小城市改革试点的精神要求,编制起草了绥芬河市的申报材料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工作。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院专家组完成了申报西部生态文明示范试点工程示范市各项评分指标的填报及申报材料及项目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了绥芬河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目前已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

  深入实施“5851”战略。充分发挥绥芬河在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中的节点和枢纽作用,进一步提高绥芬河沿边开放层次、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和水平。绥芬河市针对“5851”的12个重点发展方向,共谋划储备了13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为540多亿元,召开了“5851”项目推介会,全年“5851”战略实现招商引资全口径到位资金48亿元,共有11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新兴产业城、东北亚文化缩影、购物天堂、金融重镇、国际口岸、综合保税区等推进组已分别到上海、深圳、湖南、浙江、江苏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进行了招商推介。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