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5日讯 (记者 侯巍)漠河县在“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中,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以及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1年,全县累计实现新就业1284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8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5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
漠河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旅游产业塑造新品牌。把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就业门路,建立了专业人才库,为打造“神州北极”旅游品牌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依托招商引资拓展新环境。积极服务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体作用,先后为入住工业园区提供各类人才700余人次。依托地缘优势开发新领域。加大对俄农副产品、森林采伐和加工出口“三大基地”建设,积极内引外联,累计安置县域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同时,依托漠河县最北地缘优势组织失业人员进行山产品采集,人均收入1万余元;鼓励失业人员创办“北药”种植和北极狐、雪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就业格局。
漠河根据县域体制改革实际,创新就业机制,提高劳动技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针对北极镇撤乡设镇的改制情况,指导北极镇成立农业开发公司、旅游服务公司、市政物业环卫大队、园林绿化大队、扑火队等五大公司,并为安置的815名被征地农民进行免费就业登记。并为7名有创业愿望的北极镇农村妇女办理了14万的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她们实现了就业。结合漠河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及大项目建设较快的实际需要,加大服务技能培训力度,先后组织开办了旅游纪念品手工制作、导游员、家政服务员、机械驾驶、计算机等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培训班,培训学员385人,全部实现了就业。积极鼓励和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同时,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创业。
不断完善就业援助政策,促进各类群体顺利实现就业,推动就业工作向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统筹就业发展。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实际,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探索由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局统一管理模式。共安置人员720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31人、被征地农民276人,同时对机关单位非列入编制的工勤空岗进行统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9人;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开发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彩虹工程”公益性岗位,先后安置44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为达到公平就业,开发“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公益性岗位,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和精细化服务,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5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就业主题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材料2500余份,接待咨询1000余次,发布用工信息28条,组织职业介绍1021人次,职业介绍成功就业763人。同时,组织专场招聘洽谈会7次,提供就业岗位514个,达成就业意向296人。通过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就业质量。目前,累计为793名失业人员办理税费减免,金额为425万元;为实现灵活就业的4307人申请社会保险补贴702.2万元;为有创业愿望的69名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