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出现首个“真人图书馆” 借一本“思想”读彼此
2012-05-06 07:50:59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6日讯 一本充满故事的好书,你愿意坐下来读它。那么,一个充满故事的人呢?你是否同样愿意阅读他?以何种方式去阅读他?

  “真人图书馆”里出借的不是纸书,而是一个活人。读者在这里借到的每本“书”都会说话,且有问必答;“书”们并非名人或明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经历和想法,读者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免费借阅,也可以“续借”——4月22日,“真人图书馆”以广州为起点,在中国开始了它的“颠覆之旅”。

  昨天,哈尔滨首个“真人图书馆”在一家名为“亓兵画廊·咖啡”的地方正式开放。究竟是颠覆传统阅读模式,

  还是借用“阅读”概念建立新型社交方式,并不重要。

  这个新型“图书馆”相信,“阅读”最高境界,是“书”与“读者”用心与灵魂彼此交换。它也试图让每个人相信,

  自己也是一本好书。

  “真人图书馆”在哈尔滨起步,尽管有些小众,但组织者依然坚信,它将慢慢击破人们对阅读形式、内容和圈子的种种苛求。阅读本应如此:灵魂自由。

  金黄色若明若暗的灯光下,蜷在柔软沙发的一角,捧一杯温暖的意式咖啡顺手牵本杂志翻来翻去,置身在充满浓情色彩的画作与古老摆设中,合上双眼,忘记时光流转。

  “亓兵画廊·咖啡”偌大的地所,分辟成两层,沙发摆放不少,彼此之间却由“靴子种花”这种奇特小陈设巧妙相隔开,保持着咖啡桌与桌之间的相近与相距。雪白的波斯猫翘起尾巴,常常在饲有金鱼的落地缸边急得转一阵子,然后趴在随便什么人身边酣然大睡,待有人起身离开时,颠颠儿跑到门口负责送行……咖啡的香气,曼妙慵懒的音乐,种种不经意间的精心,古朴与时尚的幽然气味,会吸引你记住这个地方,惦念着很快再来。如此说来,“真人图书馆”从哈尔滨的起步落于这里,相比其他城市,更像是在最恰确的时间和地点,接了咖啡与艺术的地气。

  这里的主人亓兵是位艺术家。3月,“荒岛图书馆”在豆瓣网发起“真人图书馆”的倡导活动,亓兵便主动提出,将“亓兵画廊·咖啡”作为“真人图书馆”在哈尔滨的站点。消息迅速在大话哈尔滨等各大哈尔滨论坛网上扩散。4月22日,在这个“咖啡语书”的绝妙场地,组织者张婷婷全程操作了这场“开馆仪式”,20余名读者和“真人书”彼此见了面,开始了他们对“彼此阅读”的约定。

  简单说,“真人图书馆”是一种阅读交流的概念。与传统图书馆类似的是,这里也借“书”,只不过这些“书”是活生生的真人,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借阅不同的“图书”,与“真人书”进行交流对话。这种新形式最早源于北欧,2000年1月,在丹麦哥本哈根,5位年轻人在音乐节上现场出借75名“真人书”与观众互动,包括脱衣舞女郎、警察、女权主义者等,其宗旨就是鼓励双向交流,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增加沟通和了解。


 

  此后数年,这种“真人图书馆”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并在近几年进入我国,已经依托于大学、书店、图书馆等平台,相继出现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而与国外把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作为真人书不同,在中国,“真人书”的构成更加多元,普通人的一段经历或者生活方式都可以成为交流内容。通过网络征集、朋友推荐等方式,“真人图书馆”搜集各类“图书”后,再根据读者预约情况免费“外借”,有些“热门书”还会同时被多人借阅。

  在准备第一场“借书”活动前的这段时光里,张婷婷依然每天安静地坐在咖啡馆,为客人煮一杯咖啡,或是在网上密切关注网友对活动的关注动向。“我们读一本普通的纸书,只是被动地由书来做介绍,它不会知道我们想要看什么,看到哪里会有怎样的兴趣点。‘真人书’可以。你可以对你最关注的地方深入发问,让阅读和理解更有针对性,更深刻,也更自由。”她与亓兵都格外坚信,阅读将从这里改变。

  在“真人书”赵天华身上,有着关于旅行摄影的许多传奇印记。只不过。在她曼妙安静的文字背后,是一张爽朗、利落的,东北女性的脸。读者们都看过她的博客,然后,他们慕名而来,感受赵天华的“人文分裂”。

  昨天上午10时,哈尔滨“真人图书馆”第一次“借书”。围坐在“真人书”身边的读者几乎都是“80后”,既有大学生,也有白领和教师。她们身上普遍有着这样几个标签:摄影爱好者、善谈、乐观、文青。

  这本“真人书”本名叫赵天华,是张婷婷借着自己和几个朋友的小“私心”,借“真人图书馆”这样一个机会搜集而来的第一本“书”。赵天华以“冰城馨子”闻名网络,她拍摄的旅行摄影作品细腻、安静而深刻,后任阿邦网“黑龙江旅游”频道主编。与她的作品和文字所呈现出的时尚与温暖感所完全不同的是,这位52岁女性的真实生活单纯且单一:不逛街,极少跟朋友吃饭、看电影,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拍摄的旅途中,就是在后期大量的图片与文字整理和创作过程中。

  7年间,从卡片机到专业单反相机,赵天华带着她的第三只眼睛,走遍旅途中的每片美丽的角落,从不用架子,也不喜太多技巧与架构,身上除了相机,只带一本能够调节她旅途心情的书。不为摄影,不为旅行,而是为了生活,为了心情。每到—个地方,她都要拍日出与日落。一个女性,永远头也不回地奋力爬上最高点。在她眼中,“所有瞬间的幸运都来自等待与奔跑”。她的脚步像流水一样,匆匆却顺意地融入每一个对她来说陌生的城市,有限的拍摄行程里,她永远抓得住比别人更深刻的肌理。她的作品被发表无数,而她坚信,在她的镜头里,所有闯进的事物,都是好的。

  3个小时,不知疲倦,忘记所有烦恼,忘记时间,忘记周遭一切。赵天华将她的7年旅途,在这个充满咖啡与花草茶混合香气的空间里,铺展开来,也兴奋,也幸福,也恬淡。她带着典型东北女人的爽气、犀利与宽容,跟她博客中的文字亦同亦异,甚至有些“人文分裂”。她没有出过书,不喜出名,也不喜张扬。她将所有脚印留在内心里,又在这样一个机缘里,分享给她的读者们,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对她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交流,远比那些推介旅游线路的单薄文字,以及传授摄影技巧的书籍,更加深刻,也更加动人。

  原本,昨天,赵天华是想以记者身份,用她的镜头记录“真人图书馆”这样一场特殊活动的。现在,她作为哈尔滨第一本“真人书”,用3个小时,使她的读者们完成了同一本“书”的借阅。未了,这本“书”对本刊记者很感慨:“人与文字,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补充。我与读者,也希望成为这样一种补充。这种多维度的交流,在大家的多元思维冲击下,我的脑子里也产生了很多新思想,这对我的生活和未来的丁作很有启发。”

  “文青不一定上‘豆瓣’,但上‘豆瓣’的一定是文青。”张婷婷坚信,每个走进画廊咖啡馆聆听故事的“文青”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是读者,也一定是本好“书”。


 

  女孩儿Ray是最后一个“闯”进“借阅”现场的读者。和其他读者不同,比起与赵天华热情分享旅行和摄影心情,Ray很容易脸红,不大爱说话,更愿意坐在一旁,做一个聆听者和观察者。后来,读者们的问题问得差不多了,Kay才小心翼翼问一句:“赵老师,我能不能也为您拍一张照片?”

  Ray是某高校的一名美学博士。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略散发出特殊味道的深棕色扁型盒子,从里面小心抽拉出一层层黑色薄板,再合上。她将这个神秘小盒子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是湿板照片,是用银来成像的,这种技术比胶片要早很多。我们把它与一个老式相机相连,拍出一张没有底片的、世界上再没有第二张的照片。慈禧太后的照片就是用这种技术拍出来的,就是那种黑白的,看起来非常古老的......我现在使用的相机,有80岁了,全国能拍出这种湿板照片的人只有20几个吧……我希望能为赵老师您拍一张这样的照片,我们一直在寻找哈尔滨有故事的、特别的人,作为我们的模特......”

  神秘小盒子的故事,一时间令现场读者及赵天华连连惊叹。只有在讲起这段故事时,那个原本害羞、躲在一角静静听故事的读者Ray,才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本闪闪发光的“书”。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这是亓兵将“真人图书馆”亲手移栽于画廊咖啡馆的一个终极思想。

  他希望在这里聚集越来越多有特殊经历、故事的人,以故事交换故事,以灵魂交换灵魂。

  荒岛图书馆已经发起过4场真人图书活动,报名人数超过500人。尽管一些城市的业内人士也对“真人图书馆”规模化后的运营问题有所担忧,亓兵对“图书馆”却依然坚定:不以营利为目的,将在画廊咖啡馆里,将“真人图书馆”做大,从小众做起,改变阅读习惯,改变交流习惯,尊重彼此,尊重灵魂。

  亦是读者亦是“书”。所有起身即将离开的“真人图书馆”的人,脸上写满了恋恋不舍。“书”和“读者们”彼此之间交换了联系方式,相约网上见,也约定下次再见。

  赵天华尤其细心地记下了Ray的博客。那上面,翻拍了很多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湿板照片。在一张中央大街老房子的照片里,一位老人穿着黑呢子大衣,对着镜头幸福微笑。Ray说,那是偶然闯进她镜头中的一位老居民,在这条百年老街中生活了50年。她问老人:”您为什么还穿着这件老式大衣?”老人说:“这是我最体面的一件衣服,我得配得上这条老街。”走进老人的老屋,Ray问:“这是您个人的房产吗?”老人环顾四周,笑了笑说:“都住了50年,是不是我的,已经不重要……”

  那些闯进我们生命中的人与事,终凝固成记忆,雕刻在灵魂深处。对Ray来说,赵天华的灵魂深处有她需要的那本书;对赵天华来说,Ray当然也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