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9日讯(记者 王蕊)“张丽莉老师是我心里的英雄,她的事迹很感染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她,我感到很荣幸……”本月13日凌晨3时许,哈医大一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迎来了从佳木斯中心医院转院而来的张丽莉老师,从那一刻起,重症监护室里的每名医护人员开始了与张丽莉并肩作战的日子,那里的灯永远是亮着的,脚步永远是最快的;那里,也一次次传来让人激动的消息,张丽莉苏醒了、能喝水了、开口说话了、想要听歌了、可以吃点米汤了……刚刚过去的6个日日夜夜、158个小时,医务人员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时刻守护着张丽莉老师!
王磊是哈医大一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在12日晚上7时许,她接到了赵鸣雁主任的电话,通知在车祸中受伤的张丽莉老师要转到哈医大一院来。“张老师的事我之前就在媒体上看到了,一直很关注,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地撂下电话就往科里赶。”当王磊到达医院时,科里的一组人都没有走,大家把房间消毒准备好,不断的检查、调试仪器,做好接诊前的一切准备。
等到13日的凌晨2点45分左右,王磊又接到了赵鸣雁的电话,告诉她救护车还有15分钟就要抵达,确保张丽莉安全进入病房,她立即带上两个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护士下去接诊,还在沿途设置了几个护士,剩下的人留下保证病区内其余病人的安全。直到把张老师送到隔离病房里,看到张丽莉老师嘴上插着气管插管,带着呼吸机,处于镇静状态,一切都平稳的时候,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以前在媒体上看到过她的照片,有工作照也有生活照,再看着眼前还没苏醒的她,插着气管插管、带着呼吸机、脸上仍有浮肿,很心疼、很难受。”
自从张丽莉住到重症监护病房后,重症监护室成立了专门的护理小组,24小时不间断地看护张丽莉,大家的工作节奏也紧张了起来。王磊说,张丽莉一旦有睁睁眼、动动手的时候,值班护士就马上过去,询问她是否有不舒适、不好受的地方。
为了避免重症监护室内人员过多,值班护士除了做日常的护理工作外,消毒、清理、照顾等其他工种的活都由她们来完成。随着张丽莉神智的逐渐清醒,她的生命体征也逐渐趋于平稳,经过两天的治疗,医护人员顺利地摘掉了呼吸机,张丽莉可以带着气管插管自由呼吸。
“16日14时30分,经过专家组研究决定,为丽莉拔掉口中的气管插管。”护士长王磊说,拔管的时候,一切准备就绪,但是她在那一刻的心情可以用复杂来形容,高兴的是终于可以拔管了,张丽莉不用那么难受了,难过的是拔管的那一瞬间深受重伤的丽莉要承受巨大的疼痛。就在她为张丽莉拔掉口中的气管插管后,张丽莉用微弱的声音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谢谢”。
“她很坚强,我问她疼不疼,她说疼,能不能忍受,她说能。”王磊说,拔完管之后,她和张丽莉谈到家人和爱人时她都只是满意地点点头,但是当我说“你一定要坚强,你的学生都在等你”的时候,她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随后眼泪也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我赶紧扭头把眼泪擦干净。“我能感受到,她真的是非常热爱她的工作,爱她的学生。”
每天早上,值班护士例行的工作就是给张丽莉做护理,而与普通病人相比,张丽莉的护理工作则需要5名护士。她们需要把丽莉平托起30厘米的高度,把张丽莉身上的胸带打开,把头伸到她的身体下面,不停的擦拭,然后涂上爽身粉,这样能让丽莉感觉舒服些。在抬的时候,每名护士必须都用力,而且力道要均匀,从肋骨、骨盆到下肢,哪个部位松劲了,张老师都会感觉到疼痛。
“丽莉胸带里的毛巾要随时更换,最多的时候每2个小时就换一次,换一次要二十分钟左右。擦背、换垫子、扎腰带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护士的体力来说是巨大的考验。”王磊说,当骨科专家来会诊时,往往都需要托举的时间更长,但医院里男护士很少,更多的是体型瘦弱的女护士们,虽然有时他们看起来很吃力,却每一次都配合的非常好。
王磊告诉记者,张丽莉由于创伤和身体虚弱的原因,身上、头发都会出很多的汗,每为她擦拭一次她都会说一声谢谢,“在我们护理丽莉的过程中,听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这两个字让我们做护士的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王磊说,她今天和张丽莉聊天时,提到了在电视上看到了她所在的班级和学生,并告诉她,她的学生们都在很努力的学习,张丽莉很担心的说,他们还有几天就要考试了,“在她心里,她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在她人生中最痛苦最难过的阶段在她身边护理她,身为一名医护人员,我觉得很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