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讯 5月8日那一天,那个原本平淡的夜晚,因为有了张丽莉奋不顾身,舍已救人的英雄壮举,把时空定格在了那里,让我们永远记住了那一刻。连日来,张丽莉的病情牵动着龙江姐妹的心,她的英雄事迹感染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说,要不是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我们不会认识这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要不是张丽莉生死关头的那一推一拽,我们不会知道这位活泼可爱的“80”后女孩竟是如此的美丽和高尚。我们称张丽莉为“最美女教师”,这个最美,不在于她的外表有多么靓丽,而在于她用青春年华的道德善举树起了社会文明的标杆,托起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正像一篇评论中描述的那样,“重重的一推,在那个最惊心的晚上,张丽莉老师没能回家,再也无法站上讲台,再也无法跑向她可爱的学生。那一推,并不比我们高大的她,已经让我们仰望;那一推,大美大爱,大情大义照亮整个龙江大地;那一推,她留下生命的遗憾,却推开了全社会积极向善的大门。”

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哈尔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外管科副科长王伟。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是的,在学习张丽莉老师的事迹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张丽莉老师每个月工资不到700元,可她愿意每月拿出100元去资助贫困的小学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对学生深深热爱的爱岗之情。当张丽莉清醒过来时,她已经不能讲话,护士拿来一块白板,她握着笔在白板上写道,“我为什么不能说话了?我还能当老师吗?”她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还想着能不能走上讲台,这是什么力量?这是对职业深深热爱的敬业之意。爱是一种本能,一种无私,正是因为张丽莉老师平日在细微之处修炼出的高尚品质,才能在危急时刻彰显出神奇的力量,让大爱在瞬间爆发,演绎世间大美。她的学生们提起丽莉老师的高跟鞋这样说:“丽莉老师,我们都在等着您来上课,老师您会回来的,我们盼望着听您那渐行渐近的,美妙的高跟鞋声,老师,我们想你了!”这是学生们发自己心底的呼唤,这是丽莉老师的爱与奉献赢得了学生的真情与感动。每读到这里,我都会一阵心酸。
记得我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出国之前,要求每个人填一份《因公死亡抚慰受益人》,当时看到那份表,我的心情感到无比沉重,不知道如果真到有那么一天,提着单子去领取抚慰金的亲人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如果说选择维和,就是选择了将生死置之度外,选择了警察,就是要选择流血流汗,对于一名职业警察,面对危机,面对风险,应该说,我们是有心里准备的。而张丽莉老师,她所从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又有谁会把它与危险、死亡这样的词和事件联系在一起呢?在她那个充满着美好、想往、春暖花开的世界里,又怎么会准备好“危验之处显身手”?危险、灾难,甚至死亡离她简直太遥远了。然而,当在生与死的紧急关头,张丽莉老师本能地做到了,她将生的权利留给了学生,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张丽莉老师在生死瞬间的勇敢壮举,是她平日对学生真切关爱的凝聚和迸发,是她良好个人品性和崇高师德的自然展现。她的真爱,大善铸就了她的“大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道德力量的真实存在。现在,张丽莉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升华为一种精神。张丽莉老师就是这种精神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化身。
张丽莉老师用实际行动昭示我们,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美,它用无私奉献演绎了人间大美;这世界也从不缺少爱,它用勇于担当诠释了世间大爱。她用无私的大美大爱感动了一座城市,用崇高的道德品质影响了一个国家。
一个英雄的诞生,必定根植于一片大爱厚土,必定有一个崇敬英雄,关怀英雄的社会氛围。连日来,无论是从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无论是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还是在学校读书的莘莘学子,每一个人都为张丽莉的壮举感动着。无数的真情在流淌,无数的爱心在涌动,张丽莉老师用她的壮举博得的不仅仅是褒奖和赞美,更多的是人们的尊敬和挚爱。
伟大时代需要思想引领、道德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榜样带动、精神助推动。
同志们,龙江大地的妇女姐妹们,让我们把对张丽莉老师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做好各自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把善举传承,把爱心传递,继续在龙江大地上书写大美大爱的新篇章。丽莉老师康复后,她将要面对身体的残疾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就让我们全省广大妇女姐妹携起手来关心、关爱丽莉老师,再现人间大爱,再塑世间大美。正像丽莉老师在她的微博中写的那样“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我们也坚信,凭借丽莉老师的坚强与勇敢,终有一天,她会“最美”地站起来!
让我们共同祈福,祝愿张丽莉老师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