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讯 作为一个专门跑突发事件的记者,我见过太多的生死、流血、受伤,也曾经在采访中放下相机,从火海中往出背过人。面对那些惨烈悲情的现场,轻易不会流泪。但是,作为第一个让张丽莉老师事迹见报的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自认为坚强的我,也忍不住一次次落泪。

黑龙江晨报记者肖劲彪。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
5月10日晚,我在晨报官方信息平台上看到一条交通肇事的爆料,开始没在意,但事故的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年轻的女老师为救学生双腿截肢。琢磨这个线索,从晚上5点,我一直和知情的网友聊天,随着信息的搜集核实,半夜11点多,我想尽办法从张老师深圳的表弟那里得到了她的生活照和婚纱照,迅速把老师救人的稿子交到夜班。凭着职业敏感,我一定要去佳木斯,去看看这位美丽文弱又如此伟大的老师!晨报的领导派我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佳木斯现场采访。稿子交上去,我还是睡不着,从半夜1点到3点,我和更多的网友聊着这件事,终于熬到天亮,6点半,我赶紧奔到汽车站赶往佳木斯。
晨报当天在一版显著位置,“寻找大美龙江人”专栏中发出张丽莉老师英勇救人的稿件,立即被网站、平媒广泛转载,接着省内媒体及中央媒体等都派出报道组进行密集式采访。如果不是新闻人的敏锐和对大美大爱不懈挖掘的劲头,可能一个伟大的老师的故事就被简单的当做交通事故了。
稿子见报的当天,我还作为特别代表,把今年2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黑龙江晨报、哈尔滨银行共同发起建立的“温暖龙江基金” 5000元,交到张丽莉家人手上。这是张丽莉家属接到的第一笔捐款。
采访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动。
5月13日夜里10点多,张丽莉老师要从佳木斯中心医院转往哈尔滨的时候,数百市民早早聚集在外科大楼外等候,当她从医院里被推出的时候,大家激动地热烈鼓掌祝福。
当车队启动的时候,佳木斯的上百辆出租车自发地打开双闪灯和照明灯,同时鸣笛。为英雄照路,向英雄致敬,并且一直跟着车队护送救护车直到出城口。凌晨3时到达哈尔滨时,自发聚集的大量市民,在入城口迎接,一起为她鼓掌加油……这些场景,让我几次都流下热泪。
其实,三个多月以来,我心里常常涌动着一股股热流,是因为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平民英雄的采访——从年初徒手接住坠楼少年的谢尚威、勇救同学的郭肖歧,到为救邻居严重烧伤的王世伟、荆百岁,再到张丽莉,我都有幸以最快的时间与这些英雄人物面对面。
郭肖歧面对镜头紧张的说不出话来;谢尚威不愿意接受采访特别低调;王世伟就是一个种地的农民;丽莉老师,我还没能跟你说过一句话,只是隔着玻璃感受你的美丽和伟大……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却做出了伟大的壮举。原来我总觉得英雄人物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接二连三的采访龙江大地的英雄,让我的内心受到了洗涤和震撼,更真切地感受到血总是热的,心总是善的,社会总是温暖的。
很多同行问我,咋老能发现闪光的线索?其实并不偶然。过去我跑突发事件,眼睛总盯着灾难性新闻,自从年初,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要广泛宣传大美大爱龙江,晨报落实省委宣传部的部署,率先在重要版面开设了“寻找大美大爱龙江人”的专栏。打这以后我才发现,实际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大美大爱,而是需要新闻人敏锐地捕捉、弘扬。套用诗人贺敬之的一句诗来形容,非常恰当:看今日龙江,遍地青松,处处雷锋。也正如寅奎部长所说的:世间有大美,美在黑龙江;人间有大爱,爱在黑龙江。
由于一次次采访英雄,我也成了全国很多媒体被关注的对象,昨天接受了央视新闻频道的采访,搜狐微博对我做了一个小时的“微专访”。
借此,我谨以个人名义向全省媒体人发出倡议: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向龙江大地的英雄学习。用实际行动,争做大美大爱龙江的建设者、践行者、讴歌者、盛赞者。
我,一个普通的记者能做的就是,第一时间,我在现场;大美大爱,我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