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一周内松花江水吞噬8名青少年 未成年人救人要量力而行
2012-06-12 10:23:0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李玉红 刘梦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讯 6月9日,哈尔滨市呼兰区方台镇高家村附近的松花江江边发生一起溺水事件,1名女中学生在岸边洗手时不慎滑入江中,5名同学手拉手营救,4名学生遇难。他们都是方台中学学生。

  6月3日,黑龙江省普阳农场松花江江叉,5名青年准备涉水渡江叉到江心岛游玩,行至江叉中间时4人被湍急的水流卷走。遇难的4人中有一人是高二学生。

  4月30日19时许,在哈尔滨滨州桥松北站附近,1名十三岁少年和几个同伴在通往三角泡的坝上往下跑步时不慎溺水,同行的另外1名少年立即施救也溺水,打渔人员救起1名少年,另1名少年身亡。

  3月24日,哈尔滨市依兰县宏克力镇3名小学生在当地东南屯边排水坑中发生意外,3人全部溺水身亡。

  记者从哈市公安部门了解到,今年自开江以来,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江段共发生溺水事件13起,其中11人溺水死亡。据统计,2010年夏季(5月至9月份),全省在江边、河塘等处游泳溺水死亡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共有23名,其中,中小学生占85%。

  救人要用正确方法

  方台中学6名中学生手拉手勇救落水同学事件可歌可泣,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在震撼的同时,怎样采取正确的方法救人和自保更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思考。

  11日,记者采访了哈市江上派出所所长栾松涛,他认为:在紧急情况下,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忙脚乱。先不急于搭人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先把木板、长杆、救生圈等投入到落水者身边,让他抓住这些器具不致下沉,或递给溺水者木棍、绳索等,让落水者抓住这些东西攀扶上岸。切记:不会游泳者不可直接下水救人,要学过救人或自救的方法、熟悉所处水域再去救人,在不明水域或是没有过救人经验的情况下不要盲目的救人,以免做无畏的牺牲。

  其次,如果没有救人器具,在水浅的情况下万不得已时才可以搭人链,搭人链时营救者全部侧立,面向落水者的相反方向,互相拉住各人的手腕,在岸边的一个人抱紧一个固定物,第一个人就犹如船锚,负责整体安全,一定要立牢。而在人链最末端直接营救落水者的人最好会游泳,当靠近落水者时候,如果溺水者尚未昏迷,施救者要特别防止被他抓、抱。不要从正面接近溺水者,而应绕到溺水者的背后或潜入水下,扭转他的髋部使其背对自己;从后面或侧面托住溺水者的腋窝或下巴使其呼吸,并用反蛙泳或侧泳将其拖带上岸。特别强调的是,搭人链救落水者的办法不是很妥当,因为岸边与水下是有一个很陡的坡度的,尤其是当人链越长得时候,越在上端的手所承受的力量就越大,当手上的重力达到无法承受的时候,势必造成这个链条的断裂,那么处在下端的人就十分危险了。

  溺水自救互救要采取得当措施

  面对危险,学会水中自救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栾松涛说,溺水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拚命挣扎,这样可以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正确的自救方法是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然后放松肢体,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可以进行呼吸和呼救。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经过长时间游泳自觉体力不支时,可改为仰泳,用手足轻轻划水即可使口鼻轻松浮于水面之上。

  不会游泳者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地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呼吸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抢救。切记: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会游泳者溺水一般是因小腿腓肠肌痉挛而致,这时应心平静气,及时呼人援救。痉挛时应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痉挛自然也就停止。为防止同一部位再次痉挛,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并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互救时,救护者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救护者应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的手臂游向岸边。如救护者游泳技术不熟练,则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救援时如被溺水者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第一目击者在发现溺水者后应立即拨打120或附件医院急诊电话请求医疗急救;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应立即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淤泥、杂草、呕吐物等,并打开气道,给予吸氧。在进行控水处理(倒水)时,应迅速将溺水者放在救护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向下,随即按压背部,迫使吸入呼吸道和胄内的水流出,时间不宜过长(1分钟即够)。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搬上急救车,向附近医院转送。作为救护者一定要记住:对所有溺水休克者,不管情况如何,都必须从发现开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面对突发事件要有生存智慧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哈尔滨育源心理教育学校校长高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松花江边4名学生溺水身亡的事件凸显了我们教育的缺失,学校家庭在注重孩子德育教育、培养孩子高尚品质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让孩子学会运用智慧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突发事件。

  高教授表示,我们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互帮互助,面对突发事件要有勇敢乐观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但培养孩子品质的同时,我们更要对孩子进行智慧教育,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家长的未来,家长总希望孩子可以有个健康的身体可以抵抗风雪,有个良好的心态可以快乐的生活,然而目前家长和老师最最忽视的就是对孩子的生存教育问题,在孩子面对突发的危险面前,是否可以冷静应对,是否可以运用自已的智慧合理的解决问题。5名学生在面对同学落水的时候,如果可以更冷静的运用生存技巧以及自已的智慧,也许悲剧可以降到最低点。

  为此,高教授呼吁,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正在一幕幕的发生着,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要让这份爱得到升华,我们的家长以及做为伴随孩子成长的教育工作者们要行动起来,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更要拥用卓越的智慧来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救人要先保护自己

  采访中,哈尔滨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纲认为,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从这几起青少年溺水事件中反思,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才是青少年救助他人的可行行为,只有保证自己的安全,才有机会、有可能去救助他人,而不是让孩子以命换命,甚至以命赔命。

  王纲认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孩子普及救人的科普知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共生共赢案例。帮助他人,救助他人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当面对危险的时候,头脑中第一时间一定会有一种应急预案,例如像那五个孩子一样手拉手营救同学,但是这个方法却不一定是最优方法,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并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哈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提倡并不是指见义勇为这种行为不可取,也绝不是把“见义勇为”这股正义之风泯灭在未成年人群里;而是换一种方式,未成人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防止未成年人不必要的牺牲。学校提出不鼓励以生命为代价去见义勇为的观点,是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确引导。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如何正确解决问题,如何用智慧去应对不可预测的事态发展,从盲目勇为到善于勇为,应该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方向。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