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庆安县,采取专家指导与科技特派员相结合、科技项目与农民耕地相联姻的全新科技服务模式,建成百家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本报记者陈宝林摄
为让科技成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响亮地提出“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理念。农业科技人员走出高楼深院,步入田间地头——
黑龙江日报讯 六月龙江,正是作物旺盛生长的关键时期。在水稻生产大县庆安,记者看到稻田郁郁葱葱,排排稻秧挺拔整齐。县农业局局长刘雁告诉记者,“因为全面推行了智能化催芽和大棚化育秧,今年的水稻秧苗长势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记录!”
在丰收乡丰盛村的稻田里,村民张志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有亲属在建三江种地,那里全部集中催芽,今年我终于体验到‘这种好’了——智能化催芽,水自动循环,始终保持恒温,出的芽儿又快又齐,苗可壮了;而且还不用自己操心,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服务到家,我们只要把种子交上去,等着村里通知来取就行,既减少了投入成本,又降低了生产风险。”
合作共建首创“五位一体”新模式
如今在我省,伴随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越来越多的农民轻松地实现了科学种田,越来越多的农民快速地掌握了最新农技,越来越多的农民深刻地体会了科技的魅力。
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机农技农艺结合。为了让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从专家手中快速传递到农民手中,将科技的潜在生产力变成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我省提出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理念,引导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并创造性地在国内率先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我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五大动作”气势不小:
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多种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集中展示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
二是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有专家常年驻院服务。
三是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集中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各县,与县里共同研究推进作物原良种基地、标准化饲养及品种改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0大类高新技术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以科技牵动结构调整,帮助各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四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实施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对农民、乡村干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
五是选派科技副县长。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在参与共建的涉农科研院所和学校等,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派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人员,到各县担任挂职科技副县长,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工作。
一时,“五大动作”的冲击波迅速向外扩张:
——省农科院30个分院(所)齐上阵,拿出8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参与共建;
——八一农垦大学8个学院全员支持共建;
——东北农业大学干脆利落,创建并积极复制“大庆模式”,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屯农户;
——全省67个县(市、区)总动员,乐在其中……
实践让科研单位与基层零距离,让科技人员步入经济主战场,让科研和农业生产需求紧密相连,更因为它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村级种植协会、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等不断涌现,连通了农业科技推广在村屯“断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成功跨越。
正因如此,“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创新理念,已成为全国新时期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共识;率先建立的“五位一体”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也被农业部作为农技推广十大新模式之一推向全国;探索成功的“院县共建”和“专家大院”经验被写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创新理念专家与农民合作共赢
田间“诊断”,地头“开方”。
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为农民们察苗情、做示范,解难题、配农药,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
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种、养、加、管四方面专家的全方位支持下,与其合作共建的海林市,三年内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分别比共建前增长35%、60%。望奎县在省农科院的共建帮助下,3年建立3处专家大院,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共筛选出适宜新品种15个,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项目9项,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共建前的47%提高到53.6%。
东北农业大学经过14年的科研攻关,育成的冬麦新品种“东农冬麦一号”,2009年播种6000余亩,2010年增至5万余亩。在我省北部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几年间,我省先后下派67名科技副县长;有20多万人次科研人员入驻专家大院,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个示范田,辐射面积达9796万亩;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万多场次;谋划实施科技致富项目363个,项目累计实施面积2500万亩;全省累计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次,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
成果转化广袤黑土结出累累硕果
与此同时,以项目工程为载体、通过技术集成模式化栽培实现高产目标的粮油糖高产创建和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及育秧大棚建设,也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凸显科技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引领。
仅2008年~2011年四年间,我省就投入补助资金27396万元,在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杂粮、甜菜、向日葵等八大作物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省农村累计落实高产创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面积23688万亩,其中万亩示范片1382个;全省农村利用国家和省财政资金17.4亿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39.6万栋13053万平方米,使我省水稻大棚育秧比例提高到76%。通过水稻育秧大棚建设的引带辐射,全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实现全覆盖,重点推广了优质、超高产、耐肥、抗病强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中早熟品种,水稻生产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通过高产创建,六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比未创建地区累计增产粮食372.7亿斤。特别是2011年让人记忆深刻,经过专家实地测产,水稻万亩示范片最高亩产为801.3公斤,310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18.4公斤,比未创建地区平均亩产高208.5公斤,农民亩均增收583.8元;玉米万亩示范片最高亩产为976.2公斤,80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05.2公斤,比未创建地区平均亩产高255.4公斤,农民亩均增收53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