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双鸭山
搜 索
双鸭山市倾全力打造农村党建工作试验田
2012-06-19 19:27: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9日讯(记者 侯巍)“创业、创先、创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启动以来,双鸭山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抓基层,打基础”的总体要求,启动实施了以“标准化要求、个性化设计、制度化推进、系统化落实、科学化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五化”工作法,特别是在农村党建方面,倾注全市力量狠抓“三培养“工程、“三力”长效机制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三项重点”工作,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干部报酬待遇低下,缺少活动阵地“三道难题”。

  启动实施“三培养”工程,破解农村党员、干部、能人整体素质不高,带富能力不强的难题

  针对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带富能力不强的实际问题,市委提出了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中实施以“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三培养”工程。市委组织部抽调工作人员20名成立10个工作组,深入到全市415个行政村,开展了“村村调研”活动,摸清了全市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底数,掌握了“三培养”人员的基本情况,市委组织部统一制作了把全市农村基本情况汇编成册,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村基本情况电子档案。通过采取“党员+能人”、“理论+技能”、“学习+实践”、“域内+外埠”四加培训模式,共举办“三培养”人员培训班36期,培训人员2385人次。选派全市示范村党组织书记、“五个好”村党组织书记和“三培养”人员在山东潍坊党校举办外埠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145人。通过成立专业技术协会,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实行党员、大户结对帮扶等措施,进一步发挥了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的“双带”作用。目前,全市从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359人,占全市致富能手总数的8.9%,已有1397名党员被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已有519名党员和致富带头人被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推进落实激励保障机制,破解农村干部激励不够,党建经费不足的难题

  为解决农村干部动力不够,待遇低下的问题,市委组织部通过采取签状推进、调研推进、会议推进,约谈推进等有效措施,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激励保障机制落到了实处。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实行结构化岗位补贴,包括基础补贴和绩效补贴两部分,经测算,2012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基础补贴将达到12000元水平,目前全市各县区已经从转移支付中374万元用于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提高工作待遇标准,比原来新增列支124万元,全市各乡镇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并由乡镇组织每年对村党组织年终进行目标考核兑现工资待遇。按照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原则,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按照“一定三有”要求,保障农村党组织书记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离任补偿和补贴资金484万元,为全市1644名离任村党组织书记领到了补偿和补贴资金,其中:离任补偿1001人,离任补贴643人,占离任书记总数的98.8%。今年4月,宝清县拿出两个乡镇机关公务员岗位,在全县范围内对农村干部进行定向选拔,打破了农村基层干部成长天花板,激发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村村有场所计划”,破解农村缺少党建阵地,活动场所维护经费不足的难题

  市委把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巩固农村党建阵地的突破口,在全市启动实施了“村村有场所计划”。加大投入抓建设。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三项重点”工程之一,通过采取县(区)财政投入,中省市直部门、县直部门及社会各界帮建、联建、共建、合建、捐建等方式投入资金1697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目标。投入匹配资金496万余元,对全市119个危旧狭小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改造和维修。完善机制抓管理。根据村级活动场所功能定位,制定下发了《双鸭山市村级活动室管理和使用办法》,村级组织活动室冬季取暖费用和看护费用,由县、区财政按每村每年3000元标准列支,解决了活动场所管护费用不足问题。同时,实行了村级组织活动室管理和使用百分制考核办法,每年开展一次专项考评,通过采取现场登记,现场打分,现场反馈,考评结果通报等有效措施强化了场所管理。开展活动抓利用。拓展延伸活动场所发挥作用的形式与载体,真正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坚强阵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繁荣农村文化的舞台、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集散地,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宝清县朝阳乡灯塔村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村级电大辅导站,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学习电大课程,实现了农民不出村便可上大学的梦想,目前,全村已有36名农民取得了大专学历证书。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