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回应典型报道面临的挑战——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报道
2012-06-21 11:25:16 来源:东北网  作者:郑亚楠 李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回应典型报道面临的挑战 ——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报道

黑龙江大学教授 郑亚楠

黑龙江大学教授郑亚楠。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毫无疑问,“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报道属于典型报道,而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传媒业独有的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建国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塑造了大量的典型形象,如五十年代的黄继光、王崇伦、郝建秀;六十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改革开放后的张华、蒋筑英、张海迪以及九十年代的徐虎、李素丽、孔繁森等。他们不仅当时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引起轰动,而且影响一直持续到此后的几代人,直至今天他们的名字还在作为某种精神的代称。然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典型报道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两个方面都出现了衰减的情况。到了新世纪,除了《感动中国》(2003年创办),很难再有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因此,当“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报道出来后,能否回应典型报道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传播效果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人们的反响。

  尽管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准有很多,但传播对象、受众自身的属性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选取了四类媒介反响进行比对,第一类: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第二类: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东北网。第三类:商业网站。浪、搜狐、百度。第四类:论坛。天涯论坛。

  其一、从关注度上看,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社会性媒体,人们对张丽莉报道的关注都占有绝对优势,尤其从事件发生到第二十天这一时间段。

  1.百度

  2.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2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2.4%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关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

  3. 41家媒体正在关注该事件(共184篇报道)

  其二、从关注点上看,无论是主流媒体的受众还是社会性媒体的粉丝,人们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新浪微博

  2、腾讯微博

  2、百度。

  转载率排行榜前三名。

  二、这些反响说明了什么?

  其一、草根阶层的闪光点是典型报道的魅力所在。

  “一个老师救学生被撞伤”,5月8日晚,当佳木斯一个QQ群发出了这样帖子后,立即被具有新闻敏感的报纸记者所捕捉。这是张莉丽报道的源头。它完全可以说明,“最美女教师”的普通,但就因为这种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才彻底打动了人们,才激发了人们持续关注的热情,普通人身上并普通的品质最能调动人们的认同感。正因此,以往一些被拔高的没有缺点的模式化的典型人物不再受到公众的青睐。这也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因为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规范会促使受众在接触媒介时具有选择性,尤其是对于媒介报道的内容及其观点进行有意识的筛选。

  其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决定了人们对典型报道认识的多元。

  这几年典型报道式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价值取向与多元社会价值观的矛盾。典型报道的价值取向在于以崇高精神为追求取向,弘扬积极向上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的高尚精神,号召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而现实社会的多元性,包括“后情感主义”(即情感不再激动、爱情不再神圣、忠诚不再崇高、正义不再感人。恶搞、反讽、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正在消解理想和英雄)的出现都对典型报道带来了冲击。因此,人们对最美女教师张莉丽的关注点首先是救助进程、捐款数额;紧接着是国家的肯定、认可、奖励;此外,还关心事故原因、背景、判决结果;还有与张莉丽身份相关的编制、医保问题。如果说前一项是人之常情的话,后面几项均与公共政策相关。可见,现阶段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传播技巧上如果仅采取单一的议程设置进行报道势必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解答不了受众的疑惑。

  其三、典型报道的性质是媒介化政治传播。

  媒介化政治传播已经在当今的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它不仅提供给人们或好或坏的消息,还以感同身受或麻木不仁的立场为人们提供观察社会事件的多重角度。在政府的管理活动和公众对于社会以及社会的认知中,媒介化政治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信息及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各种议题和主题出现的频率;与政治相关的信息发布模式,其中包括发布信息的深度和细节的多寡,是否借用小报或娱乐化的手法,以及客观叙述、分析和意识形态等的运用;在信息框架中,宽泛的社会认同与有限的个人认同之间的平衡;公众如何对待从媒体中获取的政治信息并予以反馈。很显然,典型报道的性质属于媒介化政治传播,它的重心在于通过公共舆论促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舆论平台,起到政策决策者了解民意的作用。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报道中,人们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张丽莉老师关注与支持的氛围,无数网友转发张丽莉老师的病情并为她加油打气;救护车凌晨抵达哈尔滨时,道路一侧百余辆出租车和私家车整齐地排成一列,向张丽莉老师鸣笛致敬;捐款救助行为一直在持续(爱心基金已达千万)……对此,民意调查显示,素不相识的人们的这些做法,让他们感到“大多数人依旧内心向善”;48.8%的人表示这些陌生人使他们“对整个社会更有信心”; 43.6%的人觉得“以后做好人好事更有底气”;还有30.5%的人相信“国人心中自有善恶是非观”。排在前三位的是“值得尊敬”(51.6%)、“感动”(51.5%)与“温暖”(43.8%)。“给力”(22.9%)、“伟大”(21.4%)、“可爱”(16.1%)等。(引自中青在线的读者调查)这一切都表明,典型报道作为媒介化政治传播的典型呈现,由它而起的公共政策的出台决定了它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因此,典型报道既要让受众感知所报道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要关注与典型人物有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报道中人们所期待的英雄保障机制问题等。可见,典型人物的精神品质,公共政策的完善与进步是媒介化政治传播的宗旨,是媒介化政治传播重塑公共舆论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报道不仅为时代贡献了一个可敬可佩的80后勇敢青年形象,也为典型报道的突破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