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又是一年毕业季 高校学子举行“告别式”
2012-06-27 21:26:50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毕业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大学说再见。

毕业生们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主楼前合影留念。

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用画面定格在学校最后的瞬间。

  东北网6月27日讯 (记者王蕊) 又到一年毕业时,又是一年离别季。4年的大学生活为莘莘学子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即将到来的7月,他们将纷纷背上行囊奔赴自己的梦起航的地方。

  过往的4年间,在满是阳光、朝气的校园里,留下了他们辗转于各个教室时匆匆的身影;4年间,在嬉笑打闹中,他们收获了同学间深厚的友谊;4年间,一个个让人叫好的成绩记录着他们当时挥下的汗水,终于为自己的理想插上翅膀。

  而毕业季迎面而来的时候,高校的学子们没有留下难舍的泪,他们用最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最难忘的“告别式”。

  “签名墙”上留寄语载满心中感恩与留恋

  在黑龙江大学的足球场上,一幅以“感恩·奉献·青春·起航”为题的签名墙格外醒目。条幅长33米,高2米。签名墙的主体中心区域写着此次活动的主题,并按学院分成了32个部分,毕业生们用“感谢您,母校!”、“学弟、学妹们加油!”等真挚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墙上”写满了同学们的名字和他们的真心话,抒写对母校、师长、学弟学妹们诚挚感言。

  他们或送出祝福,或吐露心声,薄薄的签名墙承载了毕业生们对母校及自己在校时光的深深不舍与留恋。

  “当我在签名墙上写下名字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到我的大学生活真的结束了,想到了我相处多年的老师和同学,想到了我在黑大校园里度过的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反倒让我更加懂得感恩的意义,感谢一直培养我的母校,感谢一直对我谆谆教导的师长,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朋友,也谢谢我们的“签名墙”,所有的这些都让我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留下了最美好的瞬间。”来自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王凯歌说到。

  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2011级学生张洪源是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她说:“看到学长学姐们在签名墙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祝福,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更加努力,让自己度过无悔的四年。”


 

  书信一封留真情给未来“新房客”留言

  在黑龙江大学,给未来“新房客”写信的活动在各寝室内火热进行。

  去哪里打水会快一些,去哪个窗口吃到的面条更香,哪个自习室是考研自习室,哪位老师的课堂格外令人期待……

  在黑大各寝室楼内,都有一个指定的收件箱,毕业生们可将自己对学弟学妹们的千言万语化为一纸飞鸿,将自己大学四年的所感所悟或赠言,或将自己在这片校园中的生活“攻略”告诉给“新房客”们,让“老房客”透过浓浓笔墨香气为自己的大学时光留下美好回忆。书信,成为了连接“新房客”与“老房客”的桥梁。

  参加此次活动的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大一新生刚入住寝室总会有多少的不习惯、不适应,通过学长学姐们信件不但可以拉近自己与这所学校、这间寝室的距离,更会对日后的学习生活有较好的了解。这些手写书信更像是“新房客”的欢迎信。

  “这种方式很特别,我特别喜欢以这种形式将我们的祝福传递给学妹们,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学姐们的温暖关怀,这些我们用时间总结出来的‘攻略’终于可以延续下去了!真是期待那位在未来会读到我所写的信的学妹,在四年的大学时光过的愉快”,来自西语学院的毕业生纪爽对记者说。

  忽而夏至毕业季祝福留白“青春纪念册”

  忽而今夏,毕业不远。六月离歌,别情弦上。毕业季,从青涩稚嫩到坚定铿锵,岁月褪去娇柔,因着知识和友谊,收获成长和力量。看,在黑龙江工程学院的青春纪念册上,不是毕业生们在诉说不舍情肠,是学弟学妹们在诉说着眷恋感恩,诉说着豪情万丈——

  “站在偌大的校园里,大概每一位将要离开的大四的学长都有这么一个感觉:工程学院,和你说声再见,真的好难!在很多宿舍的角落里,都会有几支酒瓶落寞的倚在墙角。未来,是摆在学长们面前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我相信,从我们工程学院走出的学子永远不会对未来低头。有的,只是不停追逐自己梦想的脚步。祝福你们,学长!”

  ——测绘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原鹏

  “你即将离开昔日梦想的舞台,去横越未来广阔的河流。在你转身的瞬间,是否看见花样的四年、老友的笑脸?是否听见同窗的故事和园丁的忠言?此刻的你怀揣着祝福与希望,满载着成长拼搏的足迹,翱翔于更广阔的天际。祝大四毕业生:芬芳岁月,宛若从前。宏伟壮志,终将实现!”

  ——经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李思玉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道一声‘再见’。这一句再见,凝聚了多少甜蜜的回忆;这一句再见,蕴藏了多少醉人的往昔。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请珍惜今天所拥有的青春和友谊,将未来生活的花蕾浇灌地更加动人美丽。 ”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大三学生于学萍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