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北网6月28日讯 (记者 岳云雪)“让我讲几句,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其实我也没做什么,我只是知道要做群众致富的‘领路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群众最讲实际,他们不是听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干了什么,干的成效如何。”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张宝金笑道。
站在记者面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儿”,却是元宝村村民们心中的“铸宝人”。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靠着一股敢试、敢闯,勇于开拓、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在“一穷二白”且有27万元外债的情况下,带着“光腚屯”村民们走上了生活富足、精神充实、充满希望的阳光大道。
![]() |
正在建设中的别墅区。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工业立村走出一条致富路
1968年,张宝金从山东省无棣县闯关东来到元宝村,他扑下身子和父老乡亲打成一片,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很快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赖,197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元宝村的情况虽然比《暴风骤雨》中描写的要好一些,但仍然很贫困,尚有外债27万元,人们仍然称其为“光腚屯”。
1985年,张宝金带头做妻子的工作,动员她把多年来一点点积攒的1.3万元拿出来集资。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党员干部也分别把准备给孩子娶媳妇、建新房的钱拿了出来,一共凑了3.7万元,建成了元宝村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
就这样,元宝村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于1985年3月正式开工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张宝金背着大煎饼外出找市场、寻客户,常常碰钉子。坐火车也舍不得买卧铺,自己带着马扎坐在车厢尾部,来了客户在自己家招待。
![]() |
元宝村实现了路面全部硬化。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经过苦心经营,加工厂当年获利2万余元。趁胜追击,1986年元宝村又建了一处综合建材厂和废塑料加工厂,1987年建成了木制卫生筷子加工厂,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做梦也没想到,一年几十万的收入揣进了腰包,张书记带领我们致富,他就是我的恩人。”村民姜春青激动的说。
元宝村发展了,但张宝金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想得更高、更远。1992年,张宝金力排众议,与香港伟盈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成立了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产品的直接出口权;1995年,他针对大兴安岭地区木材储量大、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在大兴安岭办起了7家卫生筷子加工企业,把企业做到了域外。
在元宝村,大大小小的厂房到处可见,走进村里各企业的生产车间,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 |
奖状挂满墙。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目前,元宝村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60%,从业人员3500多人,是全国铅笔板集散地。提起这些,让元宝村的村民无比骄傲。
建设新村迈向富饶美丽
富裕起来的元宝村如今已今非昔比。现在,村民不仅开上了自家的小汽车,而且还纷纷搬进了村里新盖的别墅。
曾经的泥板房,变成了幢幢高楼、栋栋别墅;曾经的泥泞小道,被高等级路面替代,一派车水马龙;曾经环境脏乱、杂草丛生的居住区,现已是绿草茵茵、鲜花吐芳。
“百姓的事都是大事。”张宝金把惠及民生作为首要任务。
村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张宝金想的是如何让村民生活的更好。土改文化资源是元宝人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元宝村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借助《暴风骤雨》原创地的优势,充分挖掘土改文化底蕴,叫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
![]() |
铅笔厂的员工忙碌着。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两年来,村里投资3822万元,建设农民住宅别墅和住宅楼2.46万平方米,使303户农民住上了楼房和别墅,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舒适的居住环境。现在,村内道路硬化率已达到100%,完成了村内街道2200延长米的排水工程,大雨过后,不再是泥泞不堪,行走不便。
张宝金满怀信心地说,元宝村还要建成省内一流的生态村。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有了张宝金这样的带头人,昔日的“光腚屯”才能变成现在的富裕村,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 |
张宝金介绍工作情况。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用村民们的话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变化,既靠党的好政策做支撑,又有《暴风骤雨》精神的引导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更凝聚了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如今,近70岁的张宝金依然操劳在工作岗位上,为了村里的父老乡亲无怨无悔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