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和“土地”一起过日子—记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孙新功
2012-06-30 23:25: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30讯 (通讯员 王月迪)春季,他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市场行情,毫无保留地告诉农民;夏季,不管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走乡入户为农民答疑解难;秋季,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冬季,他用自己创造的“傻瓜技术传授法”,深入浅出地为农民培训先进技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年来,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新功一年四季就这样忙碌着。

  1992年东北农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就冲上了生产第一线,在江西村搞水稻起垄覆膜试验。由于是小区试验,只能人工起垄,农户又忙于插秧,他就自己用铁锹一根垄一根垄地堆,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干,从早忙到晚,手上磨出了血泡,腰累得直不起来,回到农户家倒炕便睡,第二天还得去整地、施肥、插秧。春天风大又比较凉,站在水田里,一见凉风就浑身起疙瘩。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水稻新技术的推广便使产量品质得到了大的提升。

  进行技术推广对农民是利好的事,可是有时农民不买帐,这让孙新功曾经很委屈,但是心里装着农民,委屈便可化成动力。由于表现优秀,上班第二年后,他就开始主持试验示范顶目。看到很多地方多年没有换过品种,种子混杂退化十分严重,便决定从品种开始下手,引进了新品种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令他想不到的是一些农民不敢种。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他向农民做了保证:如果产量有损失,秋后找我算帐。在他留下电话和姓名时,农民才勉强接受。到了秋天,看着地里沉甸甸的稻子迎风摇摆,农民乐得合不上嘴,从那以后,农民都抢着让孙新功到他们那里搞品种试验。

  1996年,他钻研的水稻钵体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摆插栽培技术模式,使水稻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优质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009年,宁安市交给孙新功提升稻米品质的任务,负责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技术指导和全程监控。生产关键环节不能离人,他在村里一住就是四个月,与农民一同赤脚下田,一同劳作。感冒了,白天坚守在岗位上,晚间休息时才在村卫生所打点滴,有时忙起来干脆就停针。半年多下来,宁安的水稻终于达标为绿色有机食品。做为黑龙江省水稻学科带头人,孙新功20年来完成省、市试验示范项目110多项,推广水稻钵体旱育超稀植栽培等新技术12项,这些技术的推广每年为宁安市增产粮食5万多吨,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他本人也成为牡丹江市区、海林、林口、宁安、穆棱、双鸭山市区、集贤、宝清、饶河、抚远等共11个市县区的水稻首席专家。

  除了在水稻技术上有建树外,孙新功还进行了多项钻研。2007年,宁安市决定在推广中心科研所建立高科技连栋温室,使蔬菜生产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组织分工让他主抓连栋温室的试验研究和示范工作。当时主抓水稻项目的他对蔬菜产业不太了解,前期也没有参与连栋温室的论证、外出考察和学习,压力很大。在这关键时刻,他想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于是二话没说,带领7名年轻技术人员承担了全部科研项目,展开了植物克隆和无土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每天和农民一样,浇水、施肥、除草,棚内没土就从外面往里运,没有粪肥,就到农户家去买,常常一身灰尘,一身臭气。在那段时间里,苦脏累他都不怕,压力最大的就是高新技术的失败,干了半天不出成果,孙新功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脸上起闷头儿、嘴里起大泡,经过一次次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培养出了马铃薯和大蒜脱毒克隆苗,种出了一茬又一茬的无土栽培的蔬菜,添补了宁安市科研领域的空白。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20年来,孙新功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实验区中间,大风天推着车子走,下雨天浑身被浇透,三伏天皮肤晒得脱皮,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不能休息,记不得有多少日子不能和家人团聚。孙新功父亲患有脑血栓,可他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2002年父亲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想起这事,铮铮铁骨的孙新功眼泪就无法控制。多年辛勤付出,迎来荣誉满怀:四次获得国家农业部丰收奖,两次获农业部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牡丹江市及宁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如今,开展渤海稻作主题公园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一系列工作又让孙新功踏上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