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我省高考七名高分考生四人家长是老师 学习力更强(图)
2012-07-01 11:08:37 来源:生活报  作者:高春阳 张清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蒋胜千

  宋雨

  周桐

  生活报7月1日讯 理科状元蒋胜千的妈妈张乐华是哈医大药学院教授;

  理科第二名宋雨的父亲宋胜浩是大学物理教师,母亲蒋女士也在大学工作;

  理科并列第三名是刘子仪和周桐,刘子仪的父亲刘昭瑞是大庆铁人中学数学教师,母亲李秀丽是大庆师范学院数学教授,周桐的父亲是哈六中的学年主任、物理教师,母亲是哈三中的数学教师。

  2012年高考后,本报对我省高考理科状元等七名高分考生进行了专访。记者注意到,这些高分考生中有四人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教师出身,难道“书香之家”更盛产高分考生吗?这个话题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发现,高分考生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且都喜欢读书、求知若渴,而这些与他们相似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妈妈是大学老师,从小尊重我的个性和兴趣”

  理科状元蒋胜千:妈妈是位快乐教授

  “能够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课,就感觉到很快乐,而看到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收获知识,则越来越有幸福感。”我省高考理科状元蒋胜千的妈妈张乐华是哈医大药学院的教授,有人说“师者父母心”,而身为教师的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张乐华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多采用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蒋胜千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他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我从不强求孩子去学任何东西,完全凭自愿,正是因为他求知欲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从小学到高中一步步走上了数学竞赛的最高舞台。”张乐华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够幸福、快乐,做各自喜欢的事情。

  蒋胜千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哈尔滨电机厂副总工程师,蒋胜千的成长受到“高知”父母的影响。蒋胜千告诉记者,正是父母每天读书、写东西营造的学习型家庭氛围,让他从小就对读书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家里,随手便能找到书看,有父亲电机专业的,有母亲化学课程的,还有杂志、名著等。”

  “知识、才能、阅历等,只有用心去学习和积累,才能转化成自己的宝贵财富。”蒋胜千说,母亲对他的影响在于她清楚地知道该如何针对孩子的个性去引导和培养学习兴趣,比如他属于那种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喜欢学习新鲜的知识,最受不了的就是重复乏味的题目,有一次他考试打了95分,因为错了一道题老师罚他重做一遍,结果他竟打了75分,老师又罚他重做,他打了60多分。“我的妈妈发现后,跟老师进行了沟通,最后老师改变了对我的教育方式,我也一直在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从来没有丧失过学习的兴趣。”

  在蒋胜千家中采访时记者看到,他将高中三年用掉的一百多支笔整齐地放在一个盒子里,这是一种简单的留念方式,又是他对待学习、生活善于积累的表现。


 

 

  “爸爸是一位较真的物理老师”

  理科第二名宋雨:父亲的榜样力量从小影响我

  全省理科第二名宋雨的父亲宋胜浩是一名大学物理老师,母亲蒋女士也在大学工作。她的父母是如何从小培养其学习能力的呢?在高考中,宋雨的英语成绩为144分,蒋女士以学习这科为例介绍说,她和丈夫学的分别是日语和俄语,宋雨学英语,他们都帮不上忙,但是宋胜浩给女儿列出了学习计划:每天早晨15分钟,中午30分钟背诵单词和短语。宋雨从小就很听话,这样的背诵,她从小学一直坚持到了高中,最后的效果还真不错。”宋胜浩还会先看一遍宋雨每学期的辅导书,然后选出一本让女儿专攻,并告诉女儿,在任何知识的学习上,都必须掌握其脉络和答题的关键,所以女儿在做题方面只要求质,而不在意量。”

  宋胜浩是一位较真的物理老师,宋雨在物理和数学的学习上一直受到父亲的“关照”。最让宋雨难忘的是,每次请教父亲问题,父亲都会引申出一大堆问题给她讲解。“比如我在一个关于力学的问题上出了错,父亲会先去翻阅资料,琢磨好如何为我讲解后,在随后的三四天里为我反复讲解,直到我彻底弄懂。”宋雨说。

  宋胜浩告诉记者,因为他们夫妻的职业缘故,看书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在家中休息时他们几乎是书不离手,受他们影响,女儿也慢慢喜欢上了读书,不管什么书拿起来就看。“看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还能培养做事扎实、认真的态度。”

  宋雨坦言,父亲对她的影响不仅是讲解难题时认真的态度,更给了她一种榜样的力量,这对她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父亲对待问题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时勤奋、扎实的作风,都深深地让我敬佩,也决定了我对待学习的态度。”

  宋雨还有一套独创的“三背”方法:“语文和英语的知识是需要反复记忆的,要特别注意平时的积累,每个周末要把一周所学的知识背一遍,月末则把一个月来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考试之前再背一遍,这样三次下来,知识就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了。”


 

 

  “我们的妈妈都是数学老师”

  理科并列第三名刘子仪、周桐:从小看着数学书长大

  我省高考理科并列第三名刘子仪和周桐都考了694分,与分数一样,他们拥有相同的“书香之家”。刘子仪的父亲刘昭瑞是大庆铁人中学的数学老师,母亲李秀丽是大庆师范学院的数学教授;周桐的父亲是哈六中的学年主任、物理教师,母亲是哈三中的数学老师。用两人的话说,他们都是从小看着数学书长大的。

  刘昭瑞是一位沉稳、谨慎的数学老师,刘子仪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性格,在他年幼时,父母在家里总是看书、写东西,安静的家里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刘子仪认为,“师者父母心”,父母出于老师的职业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也视为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执著的性格。“我喜欢数学,因为在题海中总会碰到难题,而我就喜欢将它们解出来的感觉。”

  刘子仪进入大庆铁人中学读书后,母亲传授给他“十六字口诀”:“上课认真、学习紧跟、题型做全、查缺补漏。”这十六个字让他认识到高中阶段知识的重要性。刘子仪说:“高中的知识能学全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只有注意积累,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哈三中的周桐和刘子仪的数学等理科成绩十分优异,他们认为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小灶”有关。不过,除了平时做题可以及时求教父母外,他们的父母也只是在学习和生活的大方向上给予他们指导。

  两个男孩都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周桐酷爱打篮球,怕耽误学习,周桐的父亲劝他高三的时候不要打了,但周桐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打篮球已成为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他的父母也就不再操心。周桐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完全让孩子跟着老师的思路,他们从不干涉周桐的学习计划,而是让他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去面对每次考试。


 

 

  专家分析:

  教师家庭更懂

  教育规律和方法

  “书香之家”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总裁俞敏洪在哈市进行了一场名为《赢在未来》的家庭教育讲座,谈到家庭环境和读书时他说:“请问哈尔滨的父母们,有多少人每天晚上回家不看电视、不上网或者少看电视、少上网,省下时间去认真读书的?每天晚上认认真真地读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书,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在我看到的人中,不超过5%。这样是不行的,家长们应该了解,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是与读书密切相关的。”

  高考过后,高分考生如此集中地出自“书香之家”,看上去也许只是偶然现象,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出教师家庭对孩子成长教育起到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学专业姜君教授认为,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都会对孩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孩子小的时候,价值判断、抽象观念等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教师因为职业因素,肯定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及好与坏等价值判断产生影响。

  “扎实、勤奋等做人做事的品质,更会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一定程度上,多数教师的这种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同时,在教育资源和条件上,教师的子女也必然会有相应的优势。姜君说,相比普通人,教师更懂得教育规律和方法,所以教师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可能有着更积极、更进取、更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说,“书香之家”在这些高分考生小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渴求、好学的精神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教师更了解现行的教育体系,他们的教育和人文思想更能紧跟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所以他们会对学前、小学阶段的孩子产生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