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我想让这个城市因我而改变一点。”——记文化志愿者
2012-07-03 14:46:16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鞠红梅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我想让这个城市,因为我而改变一点点。”——在哈尔滨市深入开展志愿服务、50万市民已网上注册成为志愿者时,这已不再是多么宏伟的志愿——因为,只要想,谁都能。在这个城市诸多的志愿者行列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与普通志愿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专业。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  

  东北网7月3日讯 韩立波凭着一己之力,将14家社区及企业内的文化艺术团体推上了“好歌大家唱”的舞台。“不是在看演出,就是在去看演出的路上”,如此奔波,只是为了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选出最精致的节目,把哈尔滨人的音乐才华展示给中外来宾。

  “文化志愿者非常给力。”市群众艺术馆声乐部主任王丽霞觉得,能回馈给文化志愿者的,唯有精神上的鼓励,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

  市群众艺术馆注册在册的文化志愿者有三四十人,他们基本随叫随到。王丽霞说:“声乐部一共才有3个人,而全市上千个社区,仅凭这3个人根本联系不过来。是文化志愿者帮助我们把工作推广到社区,让更多的人登上了舞台。”

  由哈尔滨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主办,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第三十一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第七届“好歌大家唱”比赛,今年第一次推广到社区。“居民的热情非常高,但想登上这个舞台又找不到途径。”王丽霞说,社区的工作非常繁杂,不可能抽出专人负责这件事,而且,一些文艺团体也没在社区登记备案。居民与“好歌大家唱”的舞台之间缺少桥梁。此时,文化志愿者就当起了桥梁,他们挨个社区走,一个一个艺术团联系,帮着拍照、摄像。把藏在全市各个角落的好的艺术团体和个人挖掘出来,给了他们一个更大的舞台,也让市民看到了更精彩的演出。

  韩立波凭着一己之力,将14家社区及企业内的文化艺术团体推上了“好歌大家唱”的舞台。上月30日,全市总决赛举办后,韩立波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了。目前,正等待下月12日在防洪纪念塔举办颁奖晚会。

  韩立波是中央大街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也有本职工作。成为被“业内”交口称赞的文化志愿者,完全出自心里那份难以割舍的责任。

  在全市的音乐爱好者心里,能登上“哈夏”的舞台是荣耀和骄傲,而在哈尔滨这个音乐之都,有数不清的音乐爱好者及数以千计的音乐团体。但去年,全市只有中央大街社区的乐都艺术团登上“哈夏”的舞台。韩立波就是乐都艺术团的成员。正因为身在此中,他深知这个舞台对于热爱音乐的市民的吸引力。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成为双方之间的“纽带”。

  今年“哈夏”的亮点之一,是让更多哈尔滨市民上台表演。韩立波就是这个亮点的制造人之一。“我总到各个社区看演出,时间长了,认识了很多社区艺术团。”韩立波不但自己有音乐专业知识,还有“群众基础”,因此,他觉得自己做文化志愿者最合适。

  韩立波对全市社区的基础情况了如指掌:“最好能照顾到每个社会,把藏在社区里的好节目都挖出来。”4月,“好歌大家唱”开始海选。韩立波天天骑着自行车满城跑——把“哈夏”舞台向市民敞开的消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也把居民的好节目送上“哈夏”——人晒黑了、累瘦了,嗓子也快说哑了,业余时间全部奉献出来了,韩立波乐此不疲。

  “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太高了,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韩立波的理想是让每个热爱音乐的社区居民都参与进来。整个5月,海选受到了市民热烈响应,报名踊跃异常,参与人数与节目都超过海选所能承受的数倍,不得已,一些社区和学校、企事业单位只能先行进行海选。“没办法,现在群众艺术开展得很活跃,市民对大舞台的渴望很强烈,都想展示给更多人看。在此情况下,必须尽量给市民创造更多机会。”

  很多市民虽然不知道“文化志愿者”这个名词,但却体会到韩立波的“功力”。在他组织社区海选时,其他社区的艺术团便主动与他联系。像在振江社区的海选上,哈高科艺术团团长王兆璧观看完演出,立即和韩立波联系,请他到自己的艺术团去看看。

  韩立波总是热情地接受所有的邀请。因为这个春夏,韩立波听到了太多“我们能不能上‘哈夏’”、“你去我们那儿看看呗”这类要求。凭着这份信任,韩立波觉得自己有责任满足大家的要求。“不是在看演出,就是在去看演出的路上”。

  如此奔波,只是为了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选出最精致的节目,把哈尔滨人的音乐才华展示给中外来宾。


第二乐章

坚韧的慢板

  如果说韩立波是“舞台中介志愿者”,那王恩乐就是“音乐教育志愿者”。虽然是志愿者,虽然是义务的,但组建团队、培训、练唱、考核、演出都不是玩玩而已。正是有这些文化志愿者长期的、坚韧的活动,才有了哈尔滨音乐之都的群众基础。

  韩立波这样的“文化中介志愿者”的所为,基础在于像王恩乐这样的“文化培育志愿者”对居民的长期音乐培育。他们发动专业知识与热情双引擎,义务培育出了大批“业余音乐家”。

  “做人是第一位的,声乐水平是第二位的。”王恩乐第一句就这样介绍自己所带领的市群众艺术馆馆办艺术团。“我们这个团虽然叫这个名字,但65名团员都来自四面八方,自愿而来。群艺馆无偿给我们提供场地,我就得把这个团队带好。”

  平时,王恩乐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是业余时间做文化志愿者,但他却把艺术团的工作做得十分精细严格。“每个团员都要通过专业考试才能进来,进来后有3个月的考核期,考核期后,双向选择。艺术团有明确的建团宗旨、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不遵守,我也会无情的对其劝退。”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团队的专业品质与合谐。王恩乐说,艺术团每年有200多个课时,请老师对团员进行声乐培训,虽然是民间组织,但从不松散,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团员不得无故缺席。每一次演出,对于演出中每个人的情况也有记载。每年底,都根据这些记录给团员打分、公示。这些虽然很繁琐,但我们认为是必须的。团队有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等几个声部,声部部长全部是考评公示选出的,任何人都没意见。我们建团的前两年半,从来没在任何比赛中露过面,大家就是埋头练唱。

  “现在,参加各种比赛我们都能进前三名。‘好歌大家唱’全市海选,我们当然选上了。‘哈夏’的闭幕式、社区专场,我们也被通知随时准备登台。”王恩乐对此颇感自豪,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团队的融洽、合谐和“战斗力”。因为严格、公平,大家都不觉得这种业余的活动只是“玩玩而已”,都非常努力、用功,也非常热爱这个团队。

  王恩乐是这个艺术团的第三任团长。他觉得,正是前两任团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有了艺术团今天的成就。“在哈尔滨,好多人多年前就从事这样的工作,只不过前些年我们没有‘文化志愿者’这个称呼,其实,文化志愿活动在哈尔滨渊远流长。”王恩乐这样认为。

  长期浇灌,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从17日到8月9日,在哈市的四大社区舞台,共有“哈夏”系列演出中的四场评剧专场。孙占英和关锐丽都将参演。如果放在12年前,这种事她们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她们只是评剧爱好者,只是爱听,却一句不会唱。是市群众艺术馆馆办评剧团的团长刘玉兰发现了她俩的潜质,吸收她们进团。又找省评剧院的老师对团员进行培训。现在,她们每人都能演出几场戏,并且在全市、全省、全国的业余评剧爱好者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

  刘玉兰义务带领这个团队也有多年了。去年,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评剧沙龙,14位剧团的乐队老师全部义务为评剧爱好者伴奏。现在已有200多位评剧爱好者在沙龙里演唱过。

  对于参加各种“哈夏”之类的演出,刘玉兰也习惯了。演出之前,她自己联系车、拉乐器、拉桌椅,演出后,她再负责把东西拉回来,放置好。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她却乐此不疲。“把弘扬评剧当作一件事业来做。”刘玉兰觉得,“文化志愿者”的工作让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第三乐章:

轻快的小步舞曲

  文化志愿者的字典里没有沉重,有爱好和热情支撑,再琐碎、再繁忙的志愿工作都能被他们演绎得轻松、快乐。“哈夏”的舞台因他们而更丰富,市民的生活因他们而更丰富,他们也因做了文化志愿者,生活更丰富。

  再累、再忙,文化志愿者都不觉得疲惫。在大量琐碎的工作中,文化志愿者收获的是快乐、是友谊、是充实。

  高考结束后,孙赜雨就更忙了。刚刚毕业于呼兰一中的他,大概是全市年龄最小的文化志愿者了。他在中学期间就喜欢主持,并通过网络报名,被选为“好歌大家唱”的主持人之一。当主持人本身就是没有报酬的。可他除了有主持任务的时候认真主持,其他时间也都到组里帮忙。

  从上个月12日起,孙赜雨每天的日程就基本是固定的——每天5时45分从位于呼兰区的家里出发,乘坐552路再乘74路到哈尔滨车辆厂文化宫,帮着工作人员安排节目单、协调其他主持人,做些十分锁碎的工作,每一场演出从头跟到尾,从早干到晚,每天17时—20时“下班”回家。

  “高考结束了,闲着也是闲着,家里人也不大管我了,能有机会为‘哈夏’出点力,这个漫长的暑假过得很有意义。”孙赜雨很高兴自己能成为文化志愿者中的一员。

  陈龙虽然不是全市年龄最大的文化志愿者,但也有74岁了,他仍然觉得自己充满活力。上周五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开着车前往道里一个社区新组建的艺术团——江心合唱团。这个合唱团创作了新歌曲,请他去听听,也请他给点意见和建议。

  陈龙在社区艺术团中很有威信。作为哈报读者艺术团的团长,他领导着7000多名会员,并认识全市70多个艺术团体团长的家。7年来,他开着车各个社区走,不但帮助艺术团组织节目、搭建舞台、维持秩序,谁在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也帮助解决。有一次,他在位于革新街一个鼓队的成员家商量演出,赶上这位成员的家里漏水。他帮着刨开卫生间的地面找漏点,连续帮忙干了3天。

  正是凭着热心肠,“我就爱管个闲事”,陈龙才能承担大量义务的群众文艺工作。眼下,他正在帮助组织“音乐之都百姓大舞台群众系列展演”,调动其他的志愿者参加布场、维持秩序,他也自发地帮着艺术团们拉送乐器。文化志愿工作让陈龙感到退休生活的充实和意义。

  商秋苓则在另一个方向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退休后,她参加了老年人大学的文学创作班,经常给各个报纸投稿。8年前,同学推荐她到道里区老龄委主办的《金色夕阳报》当记者和编辑,这是个义务的、没有报酬的工作,但商秋苓干得挺起劲:“经常得给作者改作品,有时候睡睡觉想到了,就立即半夜起来改,老伴总笑话我。”

  道里区的社区,商秋苓都去采访过,因此认识了很多文艺团体。

  “你们这个艺术团多好啊,咋不写个稿呢。”

  “我们不会写啊。”

  “就写大实话,把事儿写出来就行。”

  商秋苓一边采访,还一边培育作者。2008年开始,她又成为冰城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领头人,领着20多个艺术团体搞活动。“我是热情高过水平。”商秋苓这样评价自己,“大家信任我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大家都乐意展示,却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商秋苓正在组织7台社区演出,她把平时当记者时采访过的好团体、好节目都“搬”上舞台。

  “我是‘三草牌’。”商秋苓挺快乐地说,“草根记者、草根编辑、草根主持人。”

  商秋苓的“草根”有另一层含义:文化志愿者接触的是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做的是最基础、最琐碎的工作。通过他们,“草根们”实现华丽变身,登上了绚丽的舞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