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我省首支“村警”队伍上岗半年多 刑事案发案率下降33.9%
2012-07-04 07:57: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林晓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4日讯 今年年初以来,一群身着警服,配备单警装备的“警察”开始出现在宁安市江南乡海浪镇各村屯。两个月之后,宁安市240个行政村内都有了这样的队伍。这也是我省第一支“村警”队伍。

  一个村子驻守一名“村警”,人员虽少,可变化却在悄然发生。新安村作为试点,村民庞君首先体会到了“村警”给村里治安带来的变化。以前位于村口的小店不时有小偷来光顾,自从有了“村警”,小店整夜开着都放心。

  “草根民警”

  走马上任

  作为一个农业县级市,宁安市有农业人口2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74%。三年来,宁安市发生治安案件11478起,其中农村发案7969起,占总数的69%。提起农村的治安情况,江南乡派出所所长赵全翔深有感触,当了20年的乡村警察,他深知农民的事儿没小事。“在农村,邻里纠纷、婆媳矛盾、打架斗殴等,看似都是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容易酿成大祸。”赵全翔说,派出所的民警毕竟不生活在村民中间,我们没有“村警”了解村民的家长里短,村民对我们也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而这248名村警,有的是村里的治保主任,有的是村委会主任,他们在村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说一句话就管用。当村民之间发生冲突时,“村警”三言两语可能就把矛盾化解了。

  2011年年末,宁安公安局把如何确保农村治安环境稳定提到案头。“用本村人管理本村,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环境熟的优势,把公安机关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最前沿。参透农家事,消解隐与微,用好一个人,稳定一个村。”经过调研和试点,2012年年初,一支“村警”队伍走马上任。

  小“村警”

  发挥大作用

  在村民眼中,“村警”是村里人,互相之间很熟络,有什么事都不隐瞒。5月20日下午,宝山村村民老张意外在村里的废弃菜窖中发现一具尸体,吓得六神无主的老张马上跑回村里找到“村警”赵家东。赵家东当即赶往现场并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报告。然而,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还需要一段时间,想起岗前培训课上民警的讲解,赵家东当机立断,控制现场,封锁消息,拿出“工作手册”一排查,村里谁家有人出门打工、谁是外来户,一目了然。一个小时后,当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时,赵家东已经排查出村里有一名外来人员关某去向不明。找到关某的妻子杨某,她一口咬定丈夫外出干活去了。可赵家东早已问过村里的小客和出租车司机,二人都没见到关某外出。借助赵家东提供的信息,民警很快锁定关某的妻子杨某有重大嫌疑。经过审讯,杨某终于供述了联合母亲勒死关某的犯罪经过,一起命案在三小时内成功侦破。“如果等民警到了再展开排查,或者事前走漏了消息,没有控制案发现场保存证据,要破案得走多少弯路,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说起这起命案,霍锋认为,有了“村警”,这些“如果”才没有变成现实。虽然没有执法权,但作为农村辅警力量的“村警”,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

  村民的信任

  “村警”的自豪

  5月初,四方村“村警”孙贵军到宁安镇办事,回来途中看见本村青年小郑正站在道边,神情紧张,右手不时的伸进衣兜里摸着什么。孙贵军当即下车询问。见孙贵军身着警服,小郑很快道出了实情。原来他和邻村青年小李同时和一名女子白某交往,二人决定以决斗的方式赢得白某的芳心,孙贵军还在小郑身上发现了一把菜刀。孙贵军耐心地与小郑进行了一番交谈。在孙贵军的劝说下,小郑软了下来,将菜刀交给了孙贵军。

  5月末,小牡丹村村民赵某找到“村警”郭占东。原来,赵某种植了几亩西红柿,本想在插秧前先喷些农药除草,不想农药借着风力落到了邻居徐某的玉米地里,6000多棵已经长出的秧苗全被毒死。担心徐某索赔,生活贫困的赵某害怕极了。“没事,我去给你说和,不过你的态度得好。”安抚住赵某后,郭占东找到徐某唠饬一番。最终,赵某赔偿徐某400元,两家没伤和气就把事情解决了。

  “实实在在的工作,村民看在眼里,信任也发自内心,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霍锋说,经过半年的运行,“村警”工作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村警”充分发挥了辅警作用,有效构筑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上半年,宁安市共发生农村群体上访13起,比去年同期的21起下降了38.1%。全市农村发生刑事案件41起,比去年同期的62起下降了33.9%。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