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博(右)和孤寡老人。
东北网7月4日讯 作为一名高中生,肖博的生活显得有些“特别”:为了省下车费每天徒步走7站地上下学,将同学喝过的饮料瓶收集起来卖废品,课余时间给人打零工发传单……这一切,不是为了给自己攒零花钱,而是为了能在节假日里,给养老院里两位无亲无故的爷爷奶奶送去点好吃的。
人生的幸福,往往并非取决于物质上的富足,精神富足,才能真正拥有创造幸福、拥抱幸福的能力和胸怀。行一时之善可敬,持之以恒的善良之行更难能可贵。寒门学子肖博,在物质生活上或许不曾富裕,但他3年课余打工关爱孤老,这份爱心、这份坚持,就使他成为了精神上的“富人”,他的人生,也因这份爱与坚持变得更有色彩。
懂事中学生成了孤老贴心人
肖博是中实中学高二的学生。2000年,家住呼兰区对青山镇的肖博父母下了岗,他们带着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小肖博来哈市打工。如今,他与祖父母、父母五口人,挤在一间30余平米的房子里。家境并不宽裕的肖博格外懂事,每天上学带水带饭,从来不买零食。
2009年,老师组织学生们到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在那里肖博遇到了80多岁、正蹒跚下楼的薛彦奶奶。肖博连忙上前搀扶,陪老人一边下楼,一边聊天。见有年轻人如此细致地照顾自己、嘘寒问暖,薛奶奶十分兴奋,拉着肖博合影留念。事后,肖博给薛奶奶邮寄照片,两人还时常互通书信。最近发生的事情、需要的物品、身体如何,薛奶奶都会一一跟肖博提起。每个月,肖博也会从繁忙的课业中抽出一两天时间去福利院看望薛奶奶。这让无儿无女的薛奶奶有了依靠和寄托,每次见到肖博,薛奶奶都有说不完的话。
卖废品打零工照料孤老
在福利院,肖博还认识了曾当过数学教师的张大爷,博学的张大爷像师长一样教肖博学习方法和文学知识,还经常给他出些趣味题目,两人聊得十分投机。为了让老人们开心,每次探望两位老人,肖博都不空手。为了攒钱,他每天步行7站地上学,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捡拾废品、发传单,每月辛苦赚来的几十元钱,他自己舍不得买吃买穿,都花在了给两位老人买水果和生活用品上。
就这样,这段忘年交一直持续了3年。今年的母亲节,两位老人正式认了这个干孙子。
他是邻里老人的好帮手
肖博一家住在南岗区七政街的一幢老楼里,楼里住户多是老年人。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有的长年患病,肖博成了这楼里的“壮劳力”。只要老人们言语一声,肖博便跑腿买来老人需要的药品、蔬菜和生活用品。
去年7月的一天,肖博遇到邻居郭奶奶的儿子背着老人下楼。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人心脑血管的老毛病发作了。肖博顾不上回家吃午饭,跑了好几条街拦出租车护送老人去医院。在车上,郭奶奶呕吐不止,为了不给司机添麻烦,肖博伸出自己的双手接老人的呕吐物。由于抢救及时,郭奶奶顺利脱险。
在班级里,肖博是优秀的班长,他经常帮助同学解决难题,还带动同学们为有需要的人捐款捐物。明年就要高考了,他说:“我想考进军校,做更坚强沉稳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