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4日讯 (通讯员 王月迪)端午节前夕,记者来到牡丹江市东安区清福社区文化活动站,刚走上二楼就看到“荷包小组”正在搞活动,81岁的李淑琴老人退休后一直制作香包,社区的工作人员便把她请到文化活动站当老师。李淑琴老人手里一边飞线,一边对记者说,最近老姐妹们正抓紧赶制荷包呢,免费分发给社区居民,事虽小却能拉近邻里距离,心里很是舒坦。
在这个两层24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站里,设有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舞蹈室、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图书室里1万册的藏书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实现阅读。
清福社区每天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拥有全市首家社区老年大学,开设声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课程。谢玉珍是书画班里有着10年学龄的老学员,在电业局退休后,生活一度觉得无聊乏味,后来就参加了社区老年大学书画班,水彩画、国画、刀刻画等课程让她的生活一下子充实起来,来自书画院的老师教得好,她也学得认真,由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到现在作品能在省、市获奖,这让她觉得生活很惬意。
在社区里经常能遇到老年合唱团的身影和歌声,这个合唱团是2008年由社区老年大学学员李凤云发起成立的,目前有40多人,人均年龄近70岁。通过社区的沟通,请来了群众艺术馆的老师给上课,从识谱到发音,专业的辅导让大学的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合唱团也由一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教室坐不下。为了演出效果好,他们还成立了乐队,李凤云说,引吭高歌时的激情让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此外,社区还开设了“民生课堂”,与共建单位联合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低保户赵秀芝,上有瘫痪的母亲,下有上大学的孩子,沉重的负担让这个家庭生活很艰难。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在培训课上学会了苏绣,一边干公益岗位,空闲时间绣苏绣,现在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使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象赵秀芝一样,如今培训班上的2000多名学员实现了再就业。
每逢节假日,就是社区最热闹最活跃的日子。从三八节的老少同乐联欢会到五一劳动节的大型文艺汇演,从端午节举办包粽子大赛到“七一”放歌颂党,从老年节的表彰活动到元宵节的灯谜游艺会,尤其是举办社区邻居节时,各种趣味活动让社区居民觉得其乐融融,不知不觉地增进了邻里情。
社区文化如何能搞得有声有色?清福社区书记孙力军向记者介绍道,文化活动能搞得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财、物的问题。在人的方面,主要是把“能人”请过来。比如国家一级编剧、“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王治普,退休后一直热爱公益事业,社区聘请他为顾问和文化活动辅导员。在这些文化能人的带动下,社区聚起了一批文化志愿者,使社区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此外与群众艺术馆、书画院等结成共建单位,从而找到好的老师,提高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层次和水平。在财、物方面,采取向上争取一点,社会支持一点,自己节省一点的办法。比如,菲阳园林公司就为老年合唱团出钱购买演出服装和乐队乐器;利用邻近的清福小学场馆,在学校课余时间开展活动,解决了社区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如今清福社区已有文化骨干127人,各种文化队伍10多支,志愿者队伍已扩充到500多人,每天参加文化活动的居民达2000余人。他们不仅活跃在社区,还在全市大型的文化活动中亮相、获奖,小社区成为了百姓活动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