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2日讯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尚志市,农业优势并不明显,可户均存款却在哈市10县(市)位列第一。这缘于该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大力发展食用菌、乳品、浆果等黑、白、红“三色经济”,撑起了农民腰包。据了解,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特色专业村屯86个,专业户4.3万户,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组织150多个,经纪人近4000名,农民年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占人均纯收入五成左右。
“黑牡丹”绽放“中国黑木耳之乡”
尚志市的农民,都把黑木耳称为“黑牡丹”,因为黑木耳栽培投资少、风险小、回报率高,是农民最好的来钱道儿。
尚志市根据荒地、岗地、沟塘多,空间充裕、浇灌便利等优势,从1988年起引导农民栽培黑木耳,经多年发展,东部以苇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为中心,建设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园区;西部以乌吉密乡为中心,建设菇类鲜品生产、加工园区,形成了“东干西鲜”的发展格局。同时,加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走小规模家庭生产、大规模连片经营的产业化之路,在11个乡镇形成产业带,做到每个村都有“土专家”,都有5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都有食用菌专业商店。
记者在珍珠山乡看到,广袤的土地上白的是菌袋、黑的是木耳,片片相连、一望无际。据了解,该乡有2200多户农民,家家户户都从事黑木耳生产,就连房前屋后的空地都被利用起来。农民王远峰说,乡里栽培10几万袋黑木耳的大户有好几个,他今年栽培近20万袋,加上“倒腾”锯末子,一年至少赚八九十万元。王远峰说:“黑木耳生产本小利大,1000平方米一茬可以栽培两万袋木耳,一年能栽培两茬。投入一元钱就能赚回一元钱,效益是大田种植的20倍。”
据尚志市多经办负责人介绍,黑木耳栽培因市场风险小、收益高,投资、技术等门槛低,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生产经营中来,从业农户已达2.4万户,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3000多元。为抓好流通环节,该市重点建设的苇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吸引经营业户370多户,年销售额达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目前,尚志市年栽培木耳已达13亿袋,稳居全国首位。
乳品加工打开财富大门
在年加工鲜奶27万吨的尚志市,总能让人看到新鲜事:全市拥有3万多头奶牛,低于三五十头的小养牛户基本没有;想到万头牛场看看,比到朋友家坐客都难,不但进出要消毒、淋浴,还得穿上经过高温灭菌的工服。
尚志市的乳业发展与巨大的资源密不可分。丰富的宜牧草场是发展奶牛生产的优势资源,但要发展乳品产业,没有龙头的牵动可不行。尚志市经过15个月的沟通洽谈,终于将蒙牛集团引进来,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液体奶生产企业和全国第二大液体奶单体生产车间,去年加工鲜奶近40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上缴税金4300万元。与此同时,他们加快推进投资1.86亿元的“惠佳贝”二期工程30万吨干法奶粉项目,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50亿元,税金2.7亿元。
目前,尚志市已经形成奶牛规模化饲养,全市拥有两个万头奶牛场,33个奶牛养殖小区,每个小区都配有一个专门的奶站。万头牛场全部实现现代化榨奶,每到榨奶时间,奶牛排着队进入奶站,从而减少了养殖户“挤奶”后送到奶站这道工序,保证了鲜奶的质量。
“红浆果”红透欧美市场
日前,随着绿野浆果公司将一批经过加工的果浆发往新加坡,该公司今年出口果浆加工量已达1500多吨,90%销往欧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产值1600万元。
树莓、紫莓、草莓,是尚志市又一重点打造的“红色经济”。由于草莓、树莓、紫莓种植亩效益分别能达到4520元、6870元和5150元,远远超过大田种植,因此该市确定了“适度发展、注重品质、确定标准、精深加工”的发展方向,全力创建国家级浆果标准化示范区,打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经济。目前,该市浆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7.5万亩,稳居全国第一。实现浆果产量1.2万吨,种植浆果的农户有6800多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0%,给全市30万农民带来人均500多元的纯收入。
尚志市为了给“三莓”增值,立足规模化基地和专业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增强鲜果加工能力,使浆果生产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浆果加工企业已有13家,年加工能力达2.3万吨,出口3200吨,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600多万元,安置就业6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