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慢交通专家献良谋 拟设23个慢行街区
2012-07-19 09:12:3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张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9日讯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近日完成了哈市慢行交通规划——《哈尔滨市中心区慢行系统规划与策略研究》。

  为了完善规划方案,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哈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策略研究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真探讨了哈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在哈市23个慢行街区以及松花江公路大桥设置自行车道、恢复中山路自行车道等规划,原则上同意以上规划方案,待形成统一报告后将送交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进行审议。

  基础不完备 制约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是指速度低于15km/h,主要通过步行或自行车等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方式。近年来,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中一种短距离交通出行方式,能耗少无污染,对缓解机动车拥堵、优化城市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市民青睐。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从“两轮换四轮”、出门要“打的”等观念中转变过来,对出行距离和出行品质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看重绿色出行。然而就在慢行交通以低碳、健康等诸多优点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时,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报告却显示,由于受到气候、道路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哈市的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相对缓慢。

  步行通道断断续续,设施不完善。据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调研显示,哈市大部分街路的步行有效空间还不到两米,而这一空间又常被违章摊床、违停车辆挤占。同时,行人过街缺乏无障碍通道、道路中央缺乏行人安全岛、右转弯车辆占用人行道等现象,大大降低了步行的舒适和安全性。此外,哈市的非机动车道也在逐渐萎缩,自行车通道不连续、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自行车被挤上人行道、同机动车争道抢行和“机非混行”等不仅让道路更加拥堵,也给市民的出行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哈尔滨四季分明,但由于冬季漫长,道路断面并没有满足不同季节出行者的使用要求。如冬季自行车出行率较低时,非机动车道可以变换为机动车停车泊位,但在自行车需求大的季节,就应优先满足慢行交通的需求,规划非机动车专用道。


  城区中心拟设23个慢行街区

  慢行交通不仅能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更能为城市提供一个低碳、低噪、低耗的绿色生态环境。研讨会上,为打破哈市慢行交通发展缓慢的瓶颈,20余位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献言献策。

  哈尔滨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指出,城市慢行系统规划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的一部分,既要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短距离出行、休憩、娱乐及通勤换乘等的交通性需求,又要兼顾城市总体用地布局,结合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景观。

  哈尔滨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交的《哈尔滨市中心区慢行系统规划与策略研究》(以下简称《规划》)中建议,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可采取先分区规划再网络规划的原则,针对商业区、学校、居民区、公园等不同组团的慢行需求,进行中心区慢行区域分级规划,规划出城市活力区、城市风貌区、城市休闲区、城市生活区、城市生产区5种不同的慢行功能分区;结合哈市路网形态等级,将慢行系统道路划分为慢行专享道路、慢行主导道路、慢行分享道路和慢行配合道路4个等级;同时,划分成若干慢行系统重点规划单元,其中包括花园街历史风貌街区、会展中心综合街区、太平文化休闲街区、索菲亚风貌区等23个慢行街区。

  《规划》中还提出,为促进城市交通方式合理分布,分担枢纽交通压力,应推广“公交+慢行”出行组合方式,将公交、地铁轨道站点500米影响范围一并划进慢行重点区域。从交通和生活两方面,对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规划不同类别的慢行廊道,如以松花江为依托的滨江景观慢行廊道、以马家沟为主体的亲水休闲慢行廊道、以城市风貌建筑群为起终点的休闲娱乐慢行廊道、以具有连通疏解功能的主要道路为依托的城市换乘慢行廊道等。

  考虑到哈尔滨冬长夏短的气候特点,为了能更多发挥慢行系统在寒冬天气的作用,哈尔滨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建议,在延长慢行交通设施使用时间的同时,结合地下人防工程布局,科学规划利用地下步行空间,合理布置以地下暖廊系统为主的冬季中心区步行通廊。形成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廊道与慢行网络相结合的综合慢行网络。

  公路大桥中山路可设慢行道路

  随着哈尔滨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近年来兴建的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逐渐拉近了城市江南、江北两岸的距离。但由于多条跨江通道并未设置非机动车道,既无法让市民达到休闲健身的目的,又不能满足平日骑车上下班的需求。

  在哈市7条跨江通道中,松花江公路大桥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利,在过江通道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南北连接着松花江畔、太阳岛风景区以及哈尔滨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系列景点的公路大桥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首选去处。《规划》建议,可将公路大桥现双向10车道改为双向8车道,将节省出的道路资源规划为自行车专用道路,并采取硬质栅栏隔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同时,作为哈市路网骨架中联系城市南北交通的主要枢纽,中山路在2010年改造后虽然拓宽了机动车道并设置了公交专用道,但却取消了自行车道。哈尔滨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提出,良好的城市路网应该承载更多种的交通出行方式,并不应只为机动车提供服务。中山路作为城市主干道路,应在公交专用道旁设置彩色铺装的自行车专用道,采取硬质栅栏隔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用岛式港湾解决自行车对公共汽车进出站所形成的干扰,采取自行车道外绕模式规划道路,为自行车提供绕行路线。

  群力新区可作慢行样板

  作为近期规划建设的新城区,群力新区道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规划理念超前,可以作为中心城区道路慢行的改造样板。

  群力新区作为哈尔滨市重点打造的集研发、商务、金融、休憩、居住为一体的生态综合体新区,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备。群力新区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因素,在规划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网络的同时,不仅预留建设快速公交车专用道,更设置了以绿化带与机动车道相隔离的自行车专用道路。专家指出,群力新区内部道路规划充分考虑到慢行交通,多采用自行车与行人共板的慢行一体化交通思想规划道路断面,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用树木绿化进行隔离,做到了快慢有序、和谐环保。

  群力新区内新规划的道路充分体现了哈尔滨市开始重视慢行交通的规划理念,同时,更体现出哈尔滨市有潜力也有能力来完善城区道路的慢行交通系统。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